当前位置: > 市州子站 > 纪检要闻 > 新闻细览 | 【字体:大 中 小】【刷新】【关闭】 |
|
|
|
|||||
来源:柴达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2日 | |||||
“以前办事得跑好几趟,现在干部主动上门来问需求、解难题,这作风真是变了!”乌兰县铜普镇村民看着自家新装的取暖设备,对上门回访的镇村干部竖起了大拇指。这是铜普镇以“开门教育”为载体,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写照。 入户听声:把“教育课堂”开到群众身边 “大妈,您了解养老保险政策吗?孩子上学有没有啥困难?”一大早,铜普镇的干部深入农户家中,以拉家常、算细账的方式,收集群众对政策落实、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为切实推动政策宣讲接地气、入民心,镇村干部创新工作方式,通过深入群众家中走访,将政策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草原牧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在河南村的麦田旁,村“两委”结合农时农事,向农户和老党员宣讲党的惠民政策,重点解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专项整治”相关内容,确保政策听得懂、用得上。在铜普镇的草原上,针对牧民居住分散、信息获取不便的特点,镇村干部组建“马背上的宣讲队”,向牧民详细讲解医疗报销比例调整、低保申领条件等群众关切的热点政策,真正让政策从“文件里”走到“心坎上”,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入户便民:把“保障暖阳”照到群众身边 “以前总觉得参保复杂,现在干部们手把手教,我这把年纪了也能享政策的福!”都兰河村的老人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心中的暖意。 为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确保养老保险政策全覆盖、无遗漏,铜普镇多措并举推动政策宣传家喻户晓、服务落实精准到位。针对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镇村干部联合驻村工作队推出“上门登记、全程代办”便民举措,通过“一对一”指导、“手把手”协助,真正实现“政策找人、服务上门”,有效解决老年人跑腿难、办事慢的实际问题,让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同时,为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铜普镇全面开通24小时“我来办”服务热线,构建全天候、不打烊的民生诉求响应体系。通过村社公告栏、微信群等线上线下渠道广泛宣传热线号码,确保群众“知热线、用热线、信热线”。实行“首接负责制”,值班人员24小时轮岗值守,对政策咨询、紧急求助、矛盾调解需求等,做到即时响应、精准记录、快速分流、全程督办,真正让群众诉求“随时有人应、事事有人管”。 入户送暖:把“惠民春风”吹进群众家里 “阿姨,您的血压有点高,平时要少吃盐,降压药要记得按时吃……”在“情暖高龄母亲?健康相伴”活动现场,镇卫生院的医生正为14名80岁以上高龄母亲、优秀母亲、困境母亲量血压、做检查,并发放健康知识手册。“我现在年纪大了,腿脚也不方便,政府的干部还专门请医生到家里,心里特别暖!”都兰河村94岁的彭奶奶激动地说。 “这片草原是我们世代放牧的地方,边界绝不能随意变更!”铜普草原上,牧民因草场界线问题争执不下。面对这一情况,铜普镇干部与草原站工作人员携带历史档案、地籍图册等资料深入现场,对照图纸逐一勘界核实。干部们通过讲政策法规、谈邻里情谊,以“法理+乡情”双管齐下的方式耐心劝导。经过数小时的细致调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并在调解协议上郑重签字。矛盾调解队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每一次调解都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基层干部的责任不仅是执行政策,更要用心倾听群众诉求,用情化解矛盾纠纷,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记者 吴婷婷 通讯员 王芙蓉) |
|||||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