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市州子站 > 纪检要闻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关闭
学习教育|海西: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春风”吹开作风建设“繁花”
来源:柴达木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8月12日
  
  

海西州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抓手,通过系统化、精准化、常态化的举措,推动全州党员干部作风持续转变,为现代化新海西建设注入强劲动能,一场以“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为核心的实践浪潮正在柴达木盆地蓬勃兴起。

高位推动: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海西州各级党组织以“学查改”为主线,通过专题党课、红色教育、警示案例、实践研学等多元形式,将作风建设融入审判执行、政务服务、基层治理等一线场景,推动干部队伍从“思想破冰”到“行动突围”,为现代化新海西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州委、州政府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州委书记竺向东在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作风建设是政治保障,必须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各级党组织迅速响应,形成“党委统筹、支部主抓、党员参与”的立体化推进格局。

“太开心了!捧着这‘红本本’,心里终于踏实了。感谢党,感谢政府给我们一份法律的保障,今后我们会守护好自己的家园。”格尔木市长江源村村民才仁公保拿到了心心念念的不动产权证,心里很是高兴。

这是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首批127本不动产权证办理完成,解决了长达20年之久的不动产登记办理历史遗留问题。

为解决不动产“办证难”这一民生堵点问题,格尔木市相关部门主动进位,积极推进不动产权登记办理工作,打通关键堵点,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压缩办理周期。同时,针对老年人、行动不便群体,将不动产登记服务送到“家门口”。

印象小区作为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农牧民异地安置工程,镇党委政府把该小区登记办证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攻坚项目,280户住房全部完成不动产登记办理工作。

格尔木市垦源小区住户彭聚宝说:“过去,我们的房子没有‘身份证’,心里总是不踏实。是政府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各级领导克服困难,一趟趟跑手续、解难题,把历史遗留的‘旧账’变成了捧在手里的‘红本本’,这小小的证书,托起的是我们老百姓‘稳稳的幸福’。”

作为14名全省学习教育社会监督员之一的德令哈市昆仑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蔡微微发挥工作职责,为辖区群众办成了一件大事。

蔡微微所在的社区有3个小区属于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房,自2013年居民陆续入住后房产证一拖再拖就是办不下来,“办证难”成了压在居民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蔡微微在深入走访、摸清底数后,通过监督员平台向省委专班作了反映,问题转到州上后,相关部门立即核实并明确答复,在依法完成前置工作后,从6月份起全面启动相关小区不动产产权办理工作,并陆续分期分批完成办证工作。

蔡微微说:“我通过参加省委专班的培训,对社会监督员收集民意、反映问题,替老百姓发声、为居民们解难的职责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也和我这个社区书记的职能职责高度契合。”

才仁公保拿到不动产权证,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缩影。它体现了作风建设从“表面整改”到“系统治理”、从“短期见效”到“长效惠民”的转变。党员干部以“钉钉子精神”攻克历史顽疾,用“绣花功夫”优化服务细节,最终将“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的“幸福账单”,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真正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

靶向施策:以“问题导向”破解“作风顽疾”

我州以作风建设为引领,聚焦群众“办事难”“出行难”“居住环境”等难点,以实干实绩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让民生痛点变身服务亮点,让作风转变在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落地生根。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散了干部作风中的“浮尘”,党员干部们真正“趴下身子”,扎根于为民服务的土壤之中。

晨光微露,都兰县宗加镇托海村驻村第一书记多杰,又踏上了新一天的征程。

“才仁,看一下托海村万只藏羊的坐标和项目进展情况。”

“总共15户,草棚是15户,畜棚是7户。”

“才登老人的爱人银层措残疾证怎么样了?”

“残疾证已经通过镇上和县残联多方核实以后,办理下来了。”

两年间,多杰用脚步丈量托海村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倾听每一户牧民的诉求,从产业帮扶到民生改善,他的身影始终与牧民们并肩前行。

多杰说:“要做好村里的工作,首先要把群众当成自己的家人,心贴心地去交流开展工作,群众遇到什么事会自然而然地跟我们说,开展群众基层工作就非常顺利。”

也正如德令哈市柯鲁柯镇金原村驻村第一书记林腊梅说的那样:“我认为干好乡村振兴和群众工作,就好比山里的梯田一样,要层层递进,既要站在山顶看方向,更要蹲在田埂摸冷暖,既要让产业扎下根,更要让民心聚成团。”

作风建设的“海西实践”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答卷。

成效彰显:以“民生温度”丈量“作风深度”

我州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作风转变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群众的获得感。

乌兰县实验小学坚持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利用原有旧教学楼的闲置教室,改造成了7间宽敞明亮的午休室,购置了床和被褥,按照年级、班级,划分了男女区域,解决了学生午睡难的问题。

“现在,孩子在学校午休时有地方睡觉了。学校真是解决了大问题,我们家长放心,孩子也非常舒心。”谈起乌兰县实验小学解决学生午休难题的举措,四年级五班学生家长韩世杰连连竖起大拇指。

今年5月25日以来,乌兰县实验小学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学生实际需求,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成功破解非寄宿制学校学生午休难题,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午休环境,赢得师生及家长广泛赞誉。

“我们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利用旧教学楼闲置教室,精心改造出7间宽敞明亮、温馨舒适的学生午休室。”乌兰县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郝生耀说,“我们将继续紧盯师生和家长需求,以更多务实举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乌兰县实验小学五年级二班学生韩宇轩说:“以前中午只能趴在桌子上,睡醒了脖子、胳膊都难受。现在能躺在软软的垫子上,可舒服了,下午上课也不犯困,我特别喜欢新的午休室。”

天峻县建设和交通运输局以作风建设为引领,聚焦群众“出行难”“办事难”等痛点,以实干实绩推动民生工程落地见效,用“看得见的变化”诠释为民初心,让交通发展成果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以往,农村道路设施薄弱、出行不便,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天峻县建设和交通运输局自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坚决杜绝工程建设中的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全力破解群众出行难题。

天峻县牧民奎知说:“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雨天泥水多、晴天尘土大,现在新路修好了,开车送货、孩子上学都方便多了。”

天峻县交通运输和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马才让草说:“我们严格控制项目成本,规范工程流程,全程接受群众监督。同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上门服务,坚决避免企业和群众多跑路、跑空路。”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曲”。从“泥泞路”到“放心路”,从“反复跑”到“一次办”,海西州将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民生实事的落地实效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相关链接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系列综述之一 | 涵养良好家风 筑牢家庭防线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系列综述之二 | 查改治贯通严防家族式腐败
  中共海西州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召开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系列综述之二 | 查改治贯通严防家族式腐败
  •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海西州纪律检查委员会 海西州监察委员会
    承办部门:海西州纪委监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省纪委监委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