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市州子站 > 清风时评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关闭
环境整治不能堆盆景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4日
  
  杭州最近在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工作中提出“去景区化”理念。从“景区化”到“去景区化”,理念的转换提醒广大城市建设和治理者,环境整治不能只图旅游开发等眼前利益,人和自然不是简单利用、开发关系,而是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关系,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才是更高境界。

  保护环境是社会共识。“去景区化”意味着打破景区和非景区划分,人们生活的环境处处都应是景区,景和城无边界相融。到这个阶段,也就只有“景”,没有“区”了。

  按照这种理念,美好风景全城共享,不应区隔生态和生活、生产区域,更不应有“景区内讲究,景区外别扭”现象。过去,有的干部把生态环境视为“盆景”,以新为美、以洋为美,以高大巍峨、整齐靓丽为美,以旧为落后,以土为腐朽,以低矮错落、斑驳陆离为丑陋,只能欣赏人为之精致,不能理解自然之造化,总想“破旧迎新”,把自然痕迹、人文肌理铲去,刻意构建全新“景区”。

  粗浅片面的环境观背后,潜藏着很多功利因素。一些地方习惯从经济逻辑、政绩逻辑考虑,对环境只图“有用”,只重创利。如果不能打造一个旅游消费增长点,或者拿个什么奖,就缺乏动力,对生活逻辑、生态逻辑没有体悟,对保护环境之于永续发展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知始终走不出本位主义、“及时变现”的圈圈。

  “去景区化”要求从本质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比如整齐划一的草皮、横平竖直的空间线条,在旅游开发某些标准中似乎是美,对湿地来说却是破坏。人在湿地,就要以平等的态度,珍惜、爱护周边环境和生物。湿地之于城市,更多是自然的“作品”,而不只是观光消费的“产品”“商品”。

  “去景区化”还意味着走出有形和无形边界,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秉承最小干预、适度干预原则,保持谦抑,尊重每一处自然和人文积淀,逐步实现处处是景、移步换景,实现城市公园和公园城市互相融合、不分彼此,实现景城一体。

  真山真水,会促成美丽环境和美好生活的圆满融通。(新华社记者  方益波)
相关链接
  都兰县纪委监委围绕“学习领袖思想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召开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专题学习会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学、检、改、”齐头并进 乌兰县柯柯镇扎实推进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专项行动
  以创新赢得发展先机
  •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海西州纪律检查委员会 海西州监察委员会
    承办部门:海西州纪委监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省纪委监委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