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专题活动 > 建国70周年专题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寻找西宁的城市灵魂
来源:青海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2日
  
  西宁的灵魂是什么?

  是石峡清风、金蛾晓日的坚韧风骨;

  是文峰耸翠、凤台留云的惊人传说;

  是龙池夜月、湟流春涨的精致别雅;

  是五峰飞瀑、北山烟雨的壮丽雄奇! 

  我想说,不止于此!西宁城的灵魂有两种颜色,红色和绿色!

  西宁的灵魂是红色的!今年清明节的时候,我去银川博物馆,碰巧红军长征的系列展出,和朋友再一次仔细了解这段悲壮震撼的历史。当谈到原红四方面军的时候,朋友说:“这支两万余人的部队36年秋开启‘宁夏战役计划’,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力图打通陕甘通往苏联的通道。但止步于青海,大部没能回的来。”我心中一沉,回想起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历史场景:

  在一个满目疮痍的河西走廊的小镇上,在一个兵力十倍于己的敌军包围圈里。红军小战士的赤瞳在夕阳下被映成了腥红色。他的一条腿被横飞的弹片深深嵌入,殷红的鲜血汩汩地涌出、滴落。土壤早已被染成了褐色,但他全然不顾,依旧倚靠着半截土墙,装弹,射击、装弹,射击。一阵急促的枪声后,这最后一名红军小战士也安静地倒下了。这是发生在1937年1月的战斗,牺牲的战士们有个振聋发聩的名字——史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

  我满怀沉重与敬意,自己再翻过那些红军战士走过的崇山峻岭、大河飞瀑,最后回到这座“高原明珠”,满目所见的是繁华、祥和与绿意!等回头再看这千万里的路,我才意识到,在空旷萧瑟的祁连山上,西路军的悲歌低吟了半个多世纪,西路军在这里不仅有历史,西路军给这座城市的灵魂注入了勇气、坚毅以及永垂不朽的精神气质!伟大的牺牲换来的是伟大的新中国、新青海、新西宁,而这座城市的战斗和希望从未停下脚步!

  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不同的颜色,传承了同一种精神!我很喜欢西宁的山,大通的元朔山;湟中的玛脊山;湟源的日月山,各有各的气质!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北山,这源于这座山的“守山人”,王斌!我们都叫他老王,这个“守山人”亲切可爱、平易近人,他和树打了30年的交道,亲眼看着西宁南北山的小树慢慢长大,荒坡变成“绿肺”,他甭提有多高兴。30年前,老乡介绍他到青海搞绿化,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离开老家陕北靖边,跨越780公里的路程,当时老王坐了汽车后又换乘火车,整整走了两天一夜。到了青海,看着满眼的荒坡,他才发现满城也没几棵树的西宁比老家更苦。王斌说“农村人嘛!既然从老家出来了,哪有脸再回去啊,我发誓再苦再累也要把树种好。”

  老王是西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成立后最早的一批种树者。他的手和脚磨出的血泡全成了老茧;他说当年,每到春天半夜风大时,帐篷都能被风卷跑,工人们经常半夜披着棉衣、打着手电筒满山遍野追帐篷;他说每年12月山里的苗木需要灌冬水时,他们的裤腿全冻成了冰棒。老王一年近300天时间在山上度过,除了种树、护林,他都很少去西宁市区转转。从1989年开始绿化,到现在每年50多万亩的荒山绿化任务,如今的西宁南北山已是郁郁葱葱,去年青海省完成了400万亩营造林任务。

  种了一辈子树,老王觉得自己的性格也像树,老王笑着说:“最喜欢祁连圆柏,天旱旱不死,雨淋淋不死,不管啥时候,都不会向生活低头。”

  故事的本质在于经验,经验总结出了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也描绘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未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人生与死之间始终要探索的命题;做一个什么样的干部,却是我们从入行伊始肩负的使命。

  这些人,用亲身的经历践行了什么是“讲政治,有信念”,泰戈尔说: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什么是“讲规矩,有纪律”,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什么是“讲道德,有品行”,管仲告诉我们“道德当身,不以物惑”;什么是“讲奉献,有作为”,巴尔德斯说: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献给他人,把荆棘留给自己。

  我始终相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言,不仅仅是为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照亮前路,更是为那些真正的模范行为做一个合适严肃的注脚。因此,今天强调这个主题的时候,并非是夸耀成就,并非是陈诉利害,而是真诚的批判自我,审视我们的内心。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为人的理想诉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恩格斯说道“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为政的眼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为民的承诺!

  寻找西宁的灵魂,不止于此地,不止于此时! (西宁市城东区纪委监委)
相关链接
  初心不忘 一路前行
  党的光辉照我行
  纪检干部随手拍(十四)
  纪检干部随手拍(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