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专题活动 > 建国70周年专题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我的家乡变了样
来源:青海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4日
  
  每个人对故乡的情感都是自然而浓烈的,因为这里有生命最初的记忆,无论走到哪里,根都在故乡。越是离家远,越是忆往昔;越是年岁长,越是念初心。

  我的故乡在青海省湟中县一个普通乡镇,这些年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我都时时刻刻关注着故乡。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传统的农耕生活阶段。大概是在上小学时,即2004年以前,那时候影响最深的是种田,同许多家庭一样,我家也有几亩田地。每年播种的是小麦、油菜籽、土豆等农作物。那时候,家乡应该算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当地的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于田地收入,以及之后的简单买卖,生活总体很艰苦,物质也不丰富。到了收割的季节,因为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收割,所以几家人会互相合作以提高效率,小孩子也会加入到家庭的集体劳动中,一放假就帮父母干活。父母在田间地头干活时,总会说,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年的收割,只要这两天抓紧干完了,就可以用刚收获的粮食给你们姐弟换取来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粮食的收成与买卖是许多家庭主要收入。黄土地上的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用双手来换取上天的恩赐,这是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农耕生产方式。

  然后是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化在小镇上发展较晚,但是对于本地的发展很是明显。高中时候,大概是在2008年左右,老家那边修了一个化工厂,为当地政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同时也创造了不少的就业岗位,许多农民放下锄头,戴起安全帽,离开了黄土地去化工厂打工,开始了相对较为固定的上班制。到了2012年左右,家里许多亲戚朋友的田地已经全部承包出去搞开发利用,家里就再也没有种田了。富裕出来的时间,许多农民逐渐去外面打工,于是小镇附近的许多青壮年也加入到了外出务工的行列中。与此同时,镇上的商业开始兴盛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的腰包逐渐鼓了,漂亮的楼房越来越多,物质与精神生活也不断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政府对环保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对于农村家庭垃圾的处理也有了更明确要求。爷爷说:“现在垃圾不让乱扔了,都要放在自己门口乡政府统一发放的垃圾桶里,每周末村里都有人来一家一户收垃圾”,这真是一件让人拍手称快的事情啊!蓝天碧野,小河流水潺潺,仿佛又回到了孩童时期。周边的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原来运不出去的土豆,也畅销到了全国各地。网络的普及让更多人与外面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很多人都通过淘宝、快手、抖音等新兴渠道出售自家的农产品。在外打工的人们,被鼓励回乡创业,有的承包土地大面积种植土豆,有的种植药材和蔬菜,而有的则通过国家的扶贫项目发展养殖业,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传统农业小镇上的人们开始与国家、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这便是我的家乡在这20多年来发生的变化与变迁,我的成长几乎与家乡的成长是同步的。谁能料到,在这仅仅20年的时间里,中国农村的发展竟然如此迅猛。老家的发展变化是整个中国农村发展变化的缩影,也可以说留下了整个国家走过的印记。(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  史永萍)
相关链接
  与国同疆,筑梦前行
  执纪坚如铁 担当铸忠诚
  小变化折射大光芒
  繁忙背影后的点滴“纪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