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要闻动态 > 省纪委监委动态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在安置点陪老乡一起过年”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4年2月8日
  
图为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临时安置点中心广场上,志愿者和孩子们在安置点外合影。本报记者 文子玉 摄
  2月2日,腊月二十三,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飘起了鹅毛大雪。距“12·18”甘肃积石山地震已过去40多天,记者走进了民和县受地震影响灾情较为严重的官亭镇。

  雪花飞扬,室外温度只有零下5摄氏度。而在喇家村集中安置点,推开鲍雪青的家门,一股暖意扑面而来,屋内炉火烧得正旺。记者看到温度计显示22摄氏度。

  “这里比老家更暖和一些。”鲍雪青一边和家人做“年馍”,一边热情招呼记者,“政府给我们发了两大袋煤炭,不用担心在安置点受冻,网络也很早通了。”

  做“年馍”是当地的一种风俗,将发酵的面团炸成酥软的大麻花,是各家各户的必备年货。“今年我家准备炸40斤面,虽然发生了地震,但年还是一样过。”鲍雪青说。

  今年46岁的鲍雪青和丈夫在镇上经营一家面积100多平方米的菜铺,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受地震影响,菜铺歇业15天后重新开张,夫妻二人马上投入到进货、看店的正常营业中。

  “不缺乏重新开始生活的勇气。”鲍雪青今年读大三的小女儿喇冰欣这样形容家人。地震给鲍雪青家的房子造成了严重破坏:房屋的木结构错位,卫生间的瓷砖脱落,卧室的承重墙裂开了长约2米的裂缝,房屋被鉴定为危险等级D级(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无法居住或需要立即加固的住房)。

  临时住进安置点一间不足18平方米的小屋,鲍雪青和家人将房间布置得井井有条:铁皮壁板上挂着一幅《白雪映杏叶》的画,电视机上罩着整洁的防尘布,木板床上的被子被叠成“豆腐块”,还盖上了牡丹花纹样的盖巾。

  “房子塌了,但心不能塌。”鲍雪青边揉面边说,“只要人平安,以后啥都会有的,一家人慢慢努力呗。”

  像鲍雪青家一样的受灾群众,喇家村集中安置点共有87户。喇家村党支部书记喇相德告诉记者,目前安置点内老乡们生活恢复正轨,清理垃圾、拆除残垣断壁等工作在有序进行。记者从民和县住建局了解到,该局成立震后受灾群众住房安全鉴定工作领导小组,做好住房安全鉴定技术指导工作,同时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目前已申报并确定7项,计划投资14.2亿元,为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

  由官亭镇一路向南,驱车10分钟跨过黄河,就到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作为本次地震的震中,这里受灾范围大、受灾程度重。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积石山深处行进,一路上白雪覆盖黄土。行车近1小时,记者来到积石山北面的柳沟乡上坪村。这是一个地处半山腰的小山村,因地形崎岖,安置点三五间散落分布。

  吃过午饭,临夏州纪委监委驻积石山县柳沟乡上坪村下沉干部慈直来到村民张顺学家里送年货,带来两桶食用油、一箱方便面和一副春联。

  地震发生后,临夏州纪委监委抽调32名基层经验丰富、作风扎实的纪检监察干部,下沉至14个驻村点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作为第一批驻点纪检监察干部,慈直和同事们已经在安置点生活了40多天。“中间只回家了两天,拿了换洗的衣物。其余时间都在点位上,主要负责帐篷搭建、物资分发、灾情排查等事项。”慈直说。

  “十几个人围着一团篝火在户外取暖,有的人身上还披着被子。”慈直向记者回忆起地震当天来到驻村点位的场景。“地震是12月18日23点59分发生的,我19日凌晨3点接到紧急驻村的任务,简单收拾行李后,早晨7点到达了驻村点位。”慈直说。

  这段时间,慈直在上坪村主要忙着危房拆除的动员工作。“房子都是老乡们辛苦大半辈子攒钱盖的,肯定很难割舍。”慈直说,但危房是巨大隐患,他和同事们掰开揉碎地跟老乡讲危房拆除的补贴政策,推动拆建工作顺利进行。

  “做群众工作就要腿脚勤快。”慈直说,他每天都往老乡家里跑,有时送来物资,有时查看安全防火装置,叮嘱安全用火。来得勤了,老乡们也就慢慢对这位“干部”熟悉和信任起来。就在几天前,村民张顺学在村里带头拆除了自家房屋的二层阁楼。“他关心我们的生活过得好不好,我们也愿意配合他的工作。”张顺学说。

  据了解,目前临夏州纪委监委驻点纪检监察干部协助排查受灾房屋7679间,安置群众632户,发放物资183批次,帮助解决受灾群众需求84件。

  结束下午的走访慰问,慈直回到简易帐篷房里简单休整。两张硬板床、两张桌子、一个烤火炉子,是他和另一位同事在点位上的全部家当。“今年春节就不回家了,在安置点陪老乡一起过年。”慈直笑着说。(文子玉 自青海、甘肃报道)
相关链接
  砥砺奋进不停歇 正风反腐显担当
  用好典型案例 做实以案促改
  以案为戒 坚持警钟长鸣 以案促治 筑牢廉洁防线
  图解|2024年青海纪检监察工作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