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监督执纪执法一体化建设深入开展以来,大通县在持续深化联动协作的基础上,下功夫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统筹衔接、同向发力,推动“四项监督”协同联动、优势互补,积极构建资源共享、协同高效的“大监督”格局。
实现“三个全覆盖”,构建监督新格局。把握正确方向,一体推进纪律检查、国家监察、派驻机构、巡察机构改革。一是实现监察监督全覆盖。按照监察全覆盖要求,向全县20个乡镇派出监察办公室并配备监察员,全县289个村和22个社区均设有纪检监察联络站和村(社区)纪检监察联络员,县委各部门、县直各单位及企事业单位的27个党组、125个支部都设有纪检监察联络员,有效推动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二是实现派驻监督全覆盖。按照改革线路图,设立6个派驻纪检监察组,统一收编管理,核定派驻组24名编制及组长职数,采取综合派驻模式,实现对全县43家单位和4家县属国有企业派驻监督全覆盖。三是实现巡察监督全覆盖。设立5个巡察组,配备3名专职巡察组副组长,按照一届党委任期实现巡察全覆盖的目标,扎实推进常规巡察、专项巡察、交叉巡察以及巡察“回头看”工作,已对311个村(社区)以“巡乡带村”和“直接巡村”的形式分批分类进行了延伸巡察,覆盖率达100%。
细化“三方面机制”,完善监督新举措。充分发挥制度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健全完善纪检监察系统各项制度和机制,在制度的轨道上不断提升监督效能。一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编印《纪检监察工作手册》,规范工作流程,实现纪律审查和调查处置各环节的流程管理、闭环运行,确保审查调查工作规范有序。重新修订《大通县纪委常委会工作规则》等36项制度形成内部管理制度汇编,强化内控管理,积极打造模范机关。二是完善联动协作机制。建立完善组织领导、力量统筹、工作运行、履职考核、激励惩戒五个层面70余项制度,不断完善全链条、系统化的制度体系。注重日常管理和工作统筹,建立“年监督清单、月任务清单”制度,实行“一周一安排、一月一计划、一月一会议、一月一总结”工作模式,形成了整体工作一体谋划、执纪执法一体指挥、办案资源一体调配、成效成果一体转化的工作格局。三是完善外部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反腐败协调小组作用,召开县委反腐败协调小组年度会议,加强同公检法和审计的协调联动,建立线索移送、纪法贯通机制,形成反腐败工作合力。建立派驻纪检监察组和被监督单位联系机制,为派驻监督树立权威提供制度保障。
实行“三个大联动”,形成监督新合力。结合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形成“探头”与“利剑”作用优势互补,打好“四项监督”“组合拳”。一是横向联动增效应。实行“监督检查室+派驻纪检监察组+巡察组”和派驻联组工作模式,组建2个联动工作组和3个派驻联组,开展巡回办公、交叉检查、交叉调查信访案件等工作,加强相互沟通联系、相互学习借鉴、相互监督跟进,使监督合力更加凝聚、监督实效更加明显。二是纵向联动补短板。聚焦政治巡察,更加密切巡察组和县纪委监委各室、派驻组及被巡察单位的沟通联系,在巡察工作中抽调纪检干部参与,进一步提升巡察发现问题线索的精准度。强化巡察整改和日常监督检查的融合贯通,监督检查室和派驻组综合分析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情况,向有关党组织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推动整改、促进改革、完善制度,强化巡察整改成果运用。三是专项联动求突破。紧紧围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聚焦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打好三大攻坚战、生态环保、巡视巡察整改、防汛等县委中心工作强化政治监督,以“一次一组建”方式抽调委机关、派驻组骨干力量开展重点工作督查和审查调查工作,既发挥派驻组熟悉被监督单位廉情的优势,也发挥执纪审查干部的专业优势,攥指成拳、形成监督合力,最大程度释放监督效能。(马晓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