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央精神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要闻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访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韩喜平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0年3月30日
  
  嘉宾简介:

  韩喜平 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优良作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牢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什么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标准?围绕相关问题,记者对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韩喜平进行了专访。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的小康,人民最有发言权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优良作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为什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何重要意义?

  韩喜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要求。在汉语世界,“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所谓“民亦劳之,汔可小康”,意思就是老百姓终日劳动,就是想过上小康生活。孔子在《礼记·礼运》中又把“小康”描述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形态。这也意味着,“小康”是中国人民对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的经典定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从本质上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推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见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这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导向和实践遵循。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必然。“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去。2020年外部风险挑战可能明显增多,还存在不少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定目标实现的突出短板和潜在风险,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付出更大的努力,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尺。如果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化,无论在时间节点还是内容指标上,一般认为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任务,也就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绝大部分达到预期,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重大标志性成果基本形成,这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的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实践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能确保各级党员干部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记者:为什么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为什么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

  韩喜平:从实践角度讲,实事求是是贯穿我们党的全部实践、全部理论的一条基本线索,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实践是检验任何工作和成果的标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质是实践的,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具象化,其价值判定标准也应是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从历史的视野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领导人民努力拼搏,接续奋斗,书写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篇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要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的小康,人民是小康社会的生产生活主体,是否取得了决战的胜利,是否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是最有发言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这不仅要求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而且要求覆盖的区域、人口要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是所有人都进入的小康。所以,我们更加关注民生这块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民生保障方面。”所以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在补齐民生短板,满足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需要。这些工作的成效如何,人民群众的体会最深、最真实。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自然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把人民的期盼落到实处

  记者: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韩喜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优良作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要集中解决好贫困地区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精准施治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进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集中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期盼落到实处。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遭遇的一次重大风险挑战,疫情当前,全党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表现,特别在当前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要通过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等方式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打赢脱贫攻坚战。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缩小收入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把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承认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要把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人民群众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主体,各级党委、政府是领导、帮扶、推动人民群众实现这一目标的客体。我们要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通过清晰的制度导向,把亲和清、勤和廉统一起来,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要加强对脱贫工作绩效特别是贫困县摘帽情况的监督,要深入整治民生领域的“微腐败”,严查黑恶势力“保护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爱人者,人恒爱之;热爱人民,人民才会真心支持你

  记者:关于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相关论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增强仁爱之心,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对我们今天也有借鉴意义。从“仁者爱人”到“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传承发展关系?

  韩喜平:讲仁爱是儒家哲学的核心与基础。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基因,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时至今日,我们也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分。

  中国共产党人非常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从“仁者爱人”到“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传承中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坚守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智慧的积极总结、推陈出新。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不是割裂历史、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汲取历史智慧的同时,根据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的。从中华民族“仁者爱人”的思想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恰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汲取历史营养,扎根现实土壤,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新时代中国焕发勃勃生机的重要原因。

  具体来说,我们都知道,儒家把“仁”界定为“爱人”。《论语》记载,子贡问孔子:“假如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能从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广泛地给予人民和社会以好处。可以称得上是仁吗?”孔子回答:“这岂止是仁啊,简直达到了圣人的地步。”他进而解释说:“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有所作为,同时也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同时也让别人飞黄腾达。凡事都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仁道的方法了。”这种“仁爱”的思想,用到我们今天,就体现在,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各个领域的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一个都不能少,都过上好日子。所以我们的党员干部应该有这样的让每一位群众都能生活得更幸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孟子》里讲:“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国共产党讲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只有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才会真心支持你、拥护你。心里装着群众疾苦的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才喜欢。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天强调党员干部要有“仁爱之心”。当前,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将“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转化为生动实践,真切把握社情民意,精细对接群众需求,多做暖人心的事,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
相关链接
  精简会议简报 减少检查考核 查处突出问题 各地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监督追责压实主体责任
  纪检监察机构精准监督保障 央企助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人民观点) ——凝聚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