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廉政之窗 > 廉政时评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人民网评:社会治理共建共享重“你”“我”
来源: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日
  
  五中全会上,中央对中国未来发展蓝图和实现路径作出了高屋建瓴地规划,因其精准搭住了中国社会的脉膊,瞬间引发舆论热议。其中,一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论述,尤其值得深长思之。

  先说个小故事。旁听过在上海打工的钟点工小孙和护工小王的聊天儿,她俩分别来自安徽和河南,却对家乡仗势欺人、损公肥私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同仇敌忾:贿选,卖集体的地肥自家的腰包,“上头有人”,环境败得一塌糊涂,下拨的各种农业补贴之类,“说是分,反正我们没见着”。小王说:“热热闹闹近千人的村,就剩百来个老弱妇幼守着,选村干部作集体决策还不是由他们操控?小孙说,“是啊,我家年轻人在城里工作了,都说坚决不回去受气了。”

  在一些不算偏远的乡村,甚至包括某些城市郊区,基层管理及人员的沉沦,”我的地盘我说了算“”鱼肉百姓“”小官巨贪“等现象,在有的局部确实存在积重难返之势,足以涣散党心民意,消解改革成果、国家福利和政府善政,足以瓦解制度与政策红利,更足以摧毁数千年来安放礼义廉耻的淳厚民风。本来已经脆弱不堪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困窘中国多年的三农问题,也因此而更加凸显。乡亲们看得到现代化的衣香鬓影,却享受不到严谨规范、科学有效的现代化国家治理方式。

  这或许正是中央近年来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将习见的“社会管理”,变成“社会治理”的深刻背景。

  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最权威的解释来自习近平总书记:“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2014年全国“两会”,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值得欣喜的是,来自各地的社会治理创新层出不穷。上海远郊欠发达的纯农业区松江泖港镇,连续17个季度位居上海乡镇环评第一名。曾经空心化的乡村,“五小”企业机器轰鸣,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自从泖港镇把18个村(居)划为108个片区,经过笔试、面试,择优选出当地能干的一百单八将做了片长,实现了精细化、网格化的社会治理,甚至做到了城里都没做到的“垃圾分类”,还清理了一批小企业,还乡村以碧水蓝天。

  再看在全国推开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年轻而有现代意识和技术操作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是注入空心乡村的一股清新活水。他们让被遮蔽的乡村真相走进公众视野;他们深入最基层最细部的国情来滋养自己的成长;他们以更现代的知识、理念消除乡村社会治理的盲点,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农村经济市场化。

  只要用“人”这个核心,串起社会治理“创新,精细化,全民共建共享”等关键词,才能不避繁琐,不怕碎片化、局域化。牢记探索的目标是“人”,体现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将社会治理的过程,服务于人的全面成长,为了人的幸福,并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完善,实现“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目标就翘首可待。
相关链接
  人民网评:“走亲戚式访问”提升中韩关系高度
  人民网评:郑州殴打记者事件,警察的角色该如何定位?
  “五中全会专家谈”:增加收入缩小差距,共同富裕全面小康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放开二孩,听清舆论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