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廉政之窗 > 理论探讨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将廉政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5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涵养新时代廉政文化。四川眉山的三苏祠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故居,是东坡文化发源地,被视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三苏”父子的崇高理想、价值追求、处世原则、生活态度、精神品质,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和廉洁精神,闪耀古今,熠熠生辉。在党中央大力倡导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今天,将“三苏”廉政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有效提升党员干部“不想腐”的自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具有重要作用。

  深入挖掘“三苏”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是根,“三苏”廉政文化是宝。对标新时代廉政文化要求,总结提炼“三苏”文化中的廉洁基因,是树立眉山特色廉政文化精神标识的重要基础。

  “守其初心,始终不变”是“三苏”廉政文化核心。苏轼的“初心”是“奋厉当世,忧国忧民”。元祐六年,他三次上书辞免翰林学士承旨,皆未获准,遂写下《杭州召还乞郡状》,阐明“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表达自己坚持直言敢谏,愿到百姓身边为百姓办实事,乞求外放之心。“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对自己的评价,把自己和老百姓息息与共,做好事干实事视作一生的功绩。忧国忧民、仁心爱国的“初心”是苏轼贯穿始终的信念。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是“三苏”廉政文化主题。北宋熙宁年间,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中写到“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为官六事“善、能、敬、正、法、辨”都必须以廉为基础。苏轼认为,廉洁是为官者的最高准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它体现一个官员的精神境界、道德操守。这可谓苏轼从政思想的结晶,反映了古代官员的廉政观。

  “亲、轻、清、勤”是“三苏”廉政文化内容。以“亲”待人的处世宗旨,苏轼在登州仅五日,爱民如子的亲善作为,留下了“五日登州府,千载苏公祠”的佳话。以“轻”待财的生活方式,苏轼坚持非吾所有、一毫莫取,看轻钱财、不贪不占,反对奢侈、提倡俭朴。以“清”待物的价值取向,苏轼追求“超然于物”的精神状态,不被物质所累,生动诠释为官高尚的价值取向。以“勤”待事的务实精神,苏轼在徐州带领百姓抗洪守城,在杭州解决百姓用水问题,建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安乐坊”,在被贬黄州期间,尽力救助弃婴,在惠州筹资建桥……堪称勤政务实的古代官员楷模。

  “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是“三苏”廉政文化之基,是“三苏”家风精髓。苏轼祖辈乐善好施,淡泊名利,忠敬笃孝,重义行侠。苏轼之母程夫人勉夫教子,教育孩子不残鸟雀、不发宿藏。苏轼家训:“凡吾子孙,必讲文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老小有序,礼义廉耻;为人豪杰,处事必恭;费用必俭,为官必廉……”“苏门三父子,情操昭千秋”,良好的家规家训家风,使得苏氏家族英才辈出,昌盛不衰。

  将“三苏”清风融入新时代廉政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三苏”廉政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将这一宝贵廉政文化转化为有效教育资源,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筑牢“不想腐”堤坝。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巩固发展来之不易的成果,必须按照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求,形成标本兼治的强大合力。“三不”一体机制是一个系统整体,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是从“强力治标”到“标本兼治”,从外在约束到内在自觉的次第过程。“不想腐”是更高层次、更高要求的意识境界,更能固本培元。苏轼“守其初心,始终不变”的价值理念,“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廉政思想,为人们世代称颂的“三苏”好家风等,是古代廉吏的廉洁意识、廉洁精神、廉政实践的典范,与今天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和一致性。古往今来,“三苏”父子的故事广为人知、备受推崇,引导党员干部从“三苏”廉政文化中学有所悟、洗涤心灵、净化思想,将有利于以一种更自然、更有亲和力的方式,培养“不想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自觉。

  有助于丰富党内政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这充分体现了党内政治文化的极大丰富性和极强包容性。绵延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座廉政文化资源的宝库。“三苏”父子爱国爱民的崇高理想、以“亲”待人的处世宗旨、以“轻”待财的生活方式、以“清”待物的价值取向、以“勤”待事的务实精神,不仅为古代官员树立了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榜样,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依然具有示范激励作用。打通历史与现实的脉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让经久不息的精神力量穿越时空,有利于使党内政治文化内容更加丰盈,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有助于滋养文化自信。廉政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文化自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廉政文化的自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清廉的尊崇和向往,对腐败的深恶痛绝,早已熔铸于民族血脉之中。尽管封建文化中有官本位思想等糟粕,但“廉荣贪耻”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三苏”在内的名垂青史的优秀典范,都具有共同特征——“清廉”。讲好“三苏”父子清廉自持、戒奢崇俭的故事,有助于弘扬自古以来“廉荣贪耻”的价值观,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斗志和信心。

  探索用活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路径

  如何用好、用活“三苏”廉政文化,将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教育资源是值得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眉山市纪委高度重视“三苏”廉政文化的保护、传承、运用,一任接着一任干,努力探索构建新时代廉政文化的有效做法。

  理论研究明思路。多次邀请知名学者、苏学专家对“三苏”廉政文化展开深入探讨,并将“三苏”优秀家训家风、“三苏”廉政思想的理论成果转化为智力支持,传递廉政文化正能量。精心出版《苏轼人生风范》《清廉东坡》等廉政书籍,作为干部廉政教育工具书。

  日常教育重浸润。通过日常教育,让廉政文化润物无声。眉山市委将“三苏”廉政文化纳入干部培训教程,并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必修课,形成参观基地、观看教育片、现身说法、反思教育、重温入党誓词等“五步法”教育活动。开通“清风扬眉”网站、微信开设“清风廉语”“学者话三苏”“清风廉史”等专栏,引导干部了解、熟知“三苏”廉政文化。

  品牌创建树标杆。“三苏”廉政文化成为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品牌。眉山市委将“三苏”廉政文化纳入“文化立市”战略和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党的建设“清风扬眉”工程,统一规划实施。近年来,依托三苏祠,开展“三苏”好家风“五个一”活动等,“三苏”廉政文化魅力得到广泛传递。三苏祠被命名为四川省省级廉洁文化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化遗产保护证书。

  体系建设重长效。基地是传递廉政文化、加强干部廉政教育的主阵地。市委主动担责唱主角,纪委统筹抓监督,部门联动聚合力,全力推进“1+6+N”廉政文化体系建设,形成“五廉”教育机制,力求让廉政教育入脑入心。

  “三苏”廉政文化是眉山的一张靓丽名片,我们在自豪地对待这份“文化遗产”的同时,应当更加主动积极、更富有创造性地将其精华宣传出去、推广开来、传递四方,不断厚植新时代廉政文化,为一体推进“三不”提供坚实支撑。

   
相关链接
  以督导“回头看”推动扫黑除恶向纵深发展
  坚持从严从实 切实把好审核关
  清退“低保李鬼”更要“拔出萝卜带出泥”
  审查调查谈话中如何用好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