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年,调查研究也是全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更好地开展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中央大兴调查研究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开展高质高效的调查研究,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不竭动力。
调研前要做到“未雨绸缪”。调研时忌讳的现象是,“拍脑袋做决定”,“一阵风”后就没有了下文;或者按照上级指示去调研,但是没有对调研内容进行研究细化、列出提纲,仅仅用现有的总结材料拼凑应付;或者在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拟定项目前去调研,却对相关工作没有梳理清楚,调研时“胡子眉毛一把抓”……这类“无用”的调研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给基层和群众增添了不必要的负担。因此,开展调研前一定要做好充足准备,以确保调研的顺利进行和取得有效的结果。具体工作中,有些同志往往忽略调研提纲和访谈提纲,其实把这两块内容研究透、梳理好,调研工作就成功了一半,甚至会挖掘出一些深层次和意想不到的工作问题和经验。要带着问题去调研,即使调研内容已不新鲜,也要提前把旧问题、新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梳理清楚,到基层一一比对,找准找实症结根源。要对调研的地区和单位、政策和工作了然于胸,不是基层说啥就是啥,我们要看真实情况、掌握真实资料,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特别是复杂的因果关系中把握问题的实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科学合理安排调研行程和路线,把“基层减负”和“严守纪律”贯穿始终,注重跟正在开展的各类督导检查等合并起来,既要提高工作效率,也要摸透实情、吃透问题。
调研时要做到“洞幽察微”。有些调研过程,只是按照提纲和内容把流程走完,回去把手头收集和基层提供的材料整合一下,这样的调研就像是没有地基的大楼,根本经不起“触碰”。因此,调研中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注重转化角色,站在基层单位和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想对策,把基层真实情况了解清楚,这样我们出台的政策、开展的工作才能够“接地气”。要用好访谈这个“法宝”,座谈会上很多参会干部和群众说的都是“好话”,实地看点也有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现象,但是在与干部群众访谈时我们会收获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和线索,再通过分析研判,真实的问题症结就出来了。要注重聆听多方面的声音,一定要去困难多、发展慢、群众意见集中、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掌握最鲜活的事例,反映影响基层发展现实问题的本来面貌。要做好收集归纳工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不能放过任何有价值的线索、群众的反映和现实的情况,再通过反复对照、聚焦和分析,我们的调研就达到了走深走实的目的。
调研后要做到“成果斐然”。很多利好政策、重要工作、重大项目的背后都是以“详实的数据”“扎实的调研”“无数个案例”作为支撑的。但是,当前有的调查研究形式大于结果,风风火火调研后却没有了下文。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成果转化思维”,尽力把每一次调研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实际行动。要注重整合现有资源,调查研究不仅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还要把现有的资源利用好、把历史遗留的问题解决好、把自身工作方面的短板弱项弥补好,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成果。要用有力的对策建议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坚决防止拿空洞抽象、以偏概全的对策建议应付调研,用一些实实在在、马上就办、呼声强烈的举措,让基层听到响声、看到希望、获得实惠。要避免用调研报告代替调研结果,一些同志总是把撰写调研报告看得很重,并且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到调研报告的文字上,出现“华而不实”的问题,最好的调研报告一定是致力于解决基层和群众关切的问题,为领导决策、推动工作、制定政策、服务保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