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成果自觉转化为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在监督执纪中体现全县纪检监察干部政治担当,帮助监督单位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高速行驶。玛沁县纪委监委在做实日常监督的同时,积极谋划工作思路,打破影响日常监督人少点多面广线长的难题,找准监督新切口,采取“室组”结合“捆绑式”监督方式,以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直插基层“三不两直”,嵌入式反向监督,持续打好监督检查“组合拳”,下足“绣花功”,倒逼乡镇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切实将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并重,不断敲打念好“紧箍咒”,着力增强纪检队伍建设的政治性、专业性。县纪委监委负责人在每周工作进展汇报中要求大家:“作为纪检监察干部我们监督的手电筒不能只照别人,也要照自己,作为监督执纪执法者首先要自己讲纪律规矩”。以刀刃向内的工作要求不断创新内部监督措施、拓宽监督渠道,强化纪检干部日常监督管理,把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每周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集中学习会、家访等措施,咬耳扯袖,念好“紧箍咒”,把严管厚爱做到“家”,正向激励全体纪检干部履职尽责,反向约束纪检监察干部权力行使。一是“精准体检”补短板,开启业务讲堂“壮筋骨”。将学党史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思想政治、业务法规、综合知识等方面纳入学习内容,每周一召开学习汇报会要求全体干部对上周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汇报剖析,不断提高学习效果,促进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二是“家访助廉”强后院,内外结合“严管理”。扎实开展“家庭助廉”活动,认真倾听干部家属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关注生活上存在哪些困难。家访活动中县纪委监委负责人要求“纪检监察干部和家属要以‘德’治家,以‘俭’持家,以‘廉’保家,要严格要求自己,在对党忠诚上作表率,在修身治家上作表率,在严格自律上作表率,在政德修养上作表率”。切实把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管理从“工作圈”拓展到“生活圈”;三是“扎牢笼子”抓制度,内部管理“重程序”。坚决落实“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日常工作制度、考勤制度、保密工作制度、A、B/C岗工作制度及纪委常委、监委委员分工联系工作等制度,从严管理干部,加强自我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并针对省、州纪委在“案件评查”“内部督查”中提出的14条问题,以钉钉子精神,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逐条逐件进行整改,以更严的标准严明纪律规矩,锻造“铁”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四是“对标对表”防事故,拧紧办公“安全阀”。持续推进纪委监委信息化建设,对办公电脑和内网服务器进行日常检测,分时段对关键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做到网络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处理,确保系统设备安全正常运行。投入20余万元办案经费,对影响办案安全的办案办公设备及时进行更换、购置,配强“软件”设备,拧紧办公“安全阀”。
坚持日常监督和反向监督并重,不断鞭策当好“吹哨人”,着力增强职能部门为民服务的使命感、责任感。“我们在嵌入式反向监督中你辖区住户曼拉反映,他刚出生的婴儿还没有上户,请你所高度重视,认真核查,严格按照要求办理,如无法办理请及时将情况向该牧民群众反馈,并告知其原因理由,讲清政策法规”。“在走访入户中发现你乡牧民群众对全县‘十化’党建认识度、参与度不高,惠民‘一卡通’使用率不高,请你乡进一步做好做实各项惠民政策宣讲,并及时将工作情况反馈我委”。日前,县纪委监委在走访入户中针对群众诉求,直奔问题点位,向被督查所在乡镇及职能部门发出提醒,护航纠偏,及时“吹哨”,不断提升职能部门为民服务使命感、责任感。一是“室·组”结合“捆绑式”监督,精准“号脉”。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小切口”,推进纪检监察监督和群众监督贯通融合,在做好日常监督的同时,县纪委监委主动创新工作方法,采取“室·组”结合“捆绑式”监督方式,从委机关各室、派驻纪检监察组抽调“双语”能力强的干部走出“温室大棚”、让草山牧场成为“淬炼考场”,倾听牧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再反向监督了解情况,倒逼乡镇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畅通解决群众诉求的“最后一米”;二是防微杜渐,精准“问诊”。在反向监督中重点聚焦教育、医疗、食品安全、住房保障、行政审批、子女入学、家庭服务医生双签约、生态环境和宗教点国家政策宣讲等关系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走访了解,针对发现的问题对全县6乡2镇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下发督办通知书4份、反馈问题20余条;三是聚焦关键少数,精准“开药”。监督检查中县纪委监委紧盯各单位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工程项目、资源处置、惠民政策落实等方面是否严格“执行末位表态”、“三重一大”等制度,单位“一把手”是否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等问题。截至目前,约谈“一把手”4人/次,给予党纪处分1人。
坚持联系服务群众和密切党群关系并重,不断配好“金钥匙”,着力增强人民群众参与度、满意度。牧民群众对党委政府信不信任关键要看党员干部是否握好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把“金钥匙”,党建工作是否真正在牧民群众心中扎下了根。为此,县纪委监委将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不断配强、配好干部手中的这把“金钥匙”。一是嵌入式反向监督,确保各项政策落实“见实效”。县纪委监委通过采取“三不两直”的监督方式,从反向了解的情况中,采取查资料台账、电话回访等方式了解职能部门是否真查实改;二是完善党风廉政考评机制,确保职能部门工作开展“不走样”。充分利用党风廉政考核的有效措施,对乡镇党委和各职能部门是否引起高度重视、整改是否到位及牧民群众是否满意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以平时督查、满意度测评和全年党风廉政考核相结合开展综合评分,不断鞭策乡镇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切实扛起责任,抓好落实;三是“末梢”监督,规范“微权力”行使。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牧民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性,县纪委监委聚焦群众身边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紧盯村级“微权力”行使,不断做实做细“末梢”监督,架好牧民群众“连心桥”,制作民情联系卡100张,在入户调查中将联系卡发放到牧民群众手中,当好村级“一把手”权力运行“监护人”,确保村级权力“阳光”运行。东倾沟乡东柯河村党支部书记紧紧握着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仲科的手激动地说:“太好了有了你们的监督和这张民情联系卡,对我们的支部今后如何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有了指引,对村委会班子如何更敞亮的执行好村级“三重一大”等的事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们也有了底气和抓手。今后我们有什么‘急难愁盼’的事或政策方面不懂的问题也可以直接找你们问了,我们也一定积极配合纪委的同志,当好监督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