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湾村位于湟源县以西13公里处,平均海拔2800米,属脑山地区,全村84户270人。在以前,这里是一个典型的贫穷落后村,村里土地贫瘠,泥石流、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衣食住行等说起来也都是一堆问题。一件衣服几个孩子轮流穿,破了洞也舍不得扔,也就是过年的时候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平时吃的是杂粮,大米、白面、肉、水果都是奢侈品;住的是土木结构房屋,一到连续阴雨天,有的家里屋顶漏水,墙体开裂,按现在的鉴定标准来说,就是危房;在出行方面,通村路为土路,出行工具就是自行车、畜力车等,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外出务工门路少,多为靠天吃饭,增收乏力,收入偏低,上学、就医都是难题,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更是奢想,大多家庭在温饱边缘徘徊,年轻小伙们娶个媳妇成了老大难。那时,谁家里要是有个摩托车那都是惹人羡慕的事。与我同龄或稍年长于我的人,好多也是限于家庭经济困难,早早外出谋生,学业不得不中断,这也是我们一生的遗憾。
随着连续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特别是免除了农业税,农民种地不交钱,还享受补贴,并先后享受到医疗、养老保险等一系列好政策,大家的日子明显好了起来。同时受益于国家对“三农”政策的不断加持,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来说,浪湾村于2014年确定为整体搬迁村,2017年实现贫困户和普通农户100%搬迁,大部分村民统一搬迁至县城北大路丹城佳苑小区。实施搬迁后,大家住上了窗明几净的楼房、家里通上了自来水、天然气,手机、宽带也已步入百姓家,以前奢望的大米、白面、牛羊肉等早已端上了平时餐桌,大家穿的衣服也与时代接轨了,样式也越来越洋气了。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就在身边,健身场所、文化馆等基础设施就在小区周边,人居环境得到优化。现在大家外出务工更方便了,大家的干劲也更足了,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785.67元,浪湾村也实现了贫困户13户43人脱贫,贫困村退出,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现在,不少家庭还开上了小汽车,这其中也包括我。这些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居然成真了。感慨之余,更多是的感谢。村民们真心感谢党的富农强农政策,感谢国家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关心备至,村民们表示,将珍惜眼前所有,作为政策受益者将感党恩,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浪湾村民身上已发生的及未来进一步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见证着祖国70年的成长巨变。
本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看到了、也亲身感受着个人、家庭生活条件、周边环境发生改变的同时,浪湾村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以我们的党员活动室(村委会办公室)为例,因易地搬迁,村“两委”办公地点就建在丹城佳苑小区对面,这是县上建设的一个搬迁村集中办公点,现在的办公室房间宽敞、办公设备齐全、位置优越,这与原来老村村部相比,条件好的不是一点半点,就是与机关相比也毫不逊色。再比如,老年之家项目。在省纪委监委领导的关心协调下,经过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不懈努力,面积约230平方米的老年之家将于近期投入使用,室内娱乐、康复、休息、餐厅、厨房等功能区一应俱全,这将为老年安度晚年、享受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真正解决了老年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老年人在前期体验后,无不交口称赞,没有想到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老了老了,还能有这么好的地方供大家使用,真心感谢党和国家对老年人的关爱。还有就是集体经济这块。我村虽搬迁下来,但党和政府仍为我们以后的生计思谋着。像我们有整村推进资金在进行资产收益,有扶贫光伏产业园项目、互助资金等在发挥作用。这里要重点提及的是,省纪委协调的8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及市上协调的30万元资金共计110万元以入股形式投入到上泉尔村兴泉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经营生猪养殖项目。我们视后续情况,进一步整合资金,选准项目,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另外,还要说的是,省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的到来,充分发挥了党的机关工作人员抓党建的优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踏实的工作态度,推动我村精准扶贫、党建、村级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有了新起色;同时,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为村集体、村民多渠道争取帮扶项目、物资,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一致称赞。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因时间关系,不再举例。
作为一名基层“三农”工作者,我为祖国7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而自豪,我相信我们浪湾村的未来将更加美好。作为浪湾村主任,下一步,我将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服务村民,以务实的工作举措,推动村级事务管理、集体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扫黑除恶、乡村精神文明等工作。同时,与驻村工作队一道,认真做好脱贫巩固工作,坚决打赢脱贫巩固保卫战。(湟源县波航乡浪湾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梁元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