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专题活动 > 建国70周年专题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用奋斗年华书写初心使命
来源:青海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19年9月26日
  
  再过几天就是新中国70周年华诞,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从纪检岗位上退休的老同志,一个土生土长的青海人,我以亲身经历见证了祖国繁荣富强的辉煌历程,以45年的工作经历参与了青海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我由衷的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更加深切的体会到,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来源于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奋斗。回顾祖国和家乡的沧桑巨变,回忆自己的工作生活历程,心情不能平静、感慨万分。

  我出生在50年代“大跃进”时期,现在已经是7岁孙子的奶奶辈儿了,看着小孙子这几年在幼儿园幸福的生活,一天三餐,一周菜谱不重复,下午的加餐种类齐全、营养丰富,有时就会想起我老父亲在世时感慨:“现在的老百姓,天天都在过年”。解放初期,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在边远落后的青海,老百姓更是生活困难、常常吃不饱肚子。听父亲说,在我4岁的时候,他把一个青稞面馍馍分给我们四姐弟吃,我拿着分到的一小块馍馍,赶紧躲到门背后去吃,生怕被姐弟们抢了。父亲说:“我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看着孩子们吃不饱肚子,真是心疼啊”。而如今,老百姓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红火,想必父亲在九泉下也会深感安慰。

  我们这一代人,是艰苦奋斗的一代,是知足感恩的一代。我们那一代的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片——知青。回望我的知青岁月,那是一段苦乐交织的时光,是一曲青春无悔的旋律,更是一次奉献祖国的人生体验。

  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的工作大致经历了知青、团委、政府、工会和纪委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对国家和青海的变化都有深切的感受。1974年,我高中毕业后到贵南县茫拉乡却旦塘村插队落户当知青。我和同伴们带着被褥、脸盆、碗筷杯子等简单的行囊被分到第二生产小队。在那里,我们住的是集体仓库,打的是大通铺,十几个人共用一个灶台,我的知青生活也由此开始,我们那时面临的难题就是“过三关”。首先是过生活关。当时没有自来水,经常断电,做饭的燃料主要靠捡牛粪,吃的是萝卜、土豆、大白菜,肉食也很少。我们那时都是十七八岁的小青年,第一次离开家到陌生的环境,有的还不会做饭,要做十几个人的饭更是难上加难。轮到做饭时,早上4点钟就要起床蒸馒头,蒸的馒头不是酸了就是苦了,有时还会把饭做糊或做成夹生饭。日子过得虽然艰苦,但简单而充实。其次是过劳动关。当时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平整土地、修水渠,旱地烧灰施肥、翻茬子地,劳动强度很大,大家和社员们一起苦干流汗,但慢慢也就适应了。春天播种时,由于我们队里的一部分地在茫拉河的另一头,没有桥,大家只能在结有冰茬子的水里淌过去,许多人因为这个落下了关节炎之类的病根。夏天在地里拔草,不能坐又蹲不住,大太阳晒到头上,沙土地又烤在脸上,感觉都盼不到吃中午饭。刚开始,因为分不清燕麦和麦子,会把麦苗当成野草拔了,是老乡们手把手教我们分清了燕麦和麦子,学会了干各种农活。秋收打碾时,我们用木锨扬麦子,满头满脸满身都是土和麦衣子,和汗水和在一起。当时劳动的场景,现在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第三是过思想关。能否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接受教育和锻炼是积极作为的基础。在党团组织的教育帮助和严格要求下,加之当地农民善良朴实,对知青很是关心爱护,我们这些年轻人不断转变思想,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很快融入了村集体,和老百姓亲如一家人。大家在劳动中,在与老百姓零距离的接触中,切身体会到农村环境之艰苦、农民生活之不易,也切实体会到粮食来之不易。这段经历,加深了我们对农村和老百姓的感情,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也更加关注农村发展和百姓生活,使我们对今天来之不易的好生活倍加珍惜和感恩。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当时,我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接受教育锻炼自己的同时,也作为党的政策宣传员,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为当地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农民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贡献了一己之力。一是教文化。我们白天利用生产队广播和劳动休息时,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晚上办夜校,给青年农民教字扫盲,讲党团课,组织他们参与文艺活动。许多农村青年从目不识丁到会写名字会算数,有的能看懂简单的报纸新闻。二是倡导文明生活习惯。由于农村封闭落后,农民的卫生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患病概率高,尤其是妇科病比较普遍。我们就从讲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做起,教他们每天刷牙洗脸,经常洗脚,倡导女同志穿内裤、讲卫生,促使她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是改变落后传统思想。我们初到村子时,发现村里的男人们都不干家务活,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较为严重,妇女们既要劳动又要承担所有家务,照顾一家老小,负担很重。我们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让当地男青年带头做一些诸如挑水、捡粪之类的家务活,共同承担家庭劳作,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识。四是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我们发挥知识青年的优势,带头学习使用推广先进的农机具和生产方式,教农民们使用当时新出的手扶拖拉机、播种机、脱谷机等,提高生产效率。为提高粮食产量,我们不遗余力地推广试用粮食新品种,促进粮食增产增收。这些大胆的尝试,为促进当地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茫拉乡却旦塘村,我一待就是6个年头,虽然当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劳动强度很大,但我们在其中也收获了许多。这段经历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他激励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农村农民,也造就了我们这一代贴近基层,善待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由于组织培养和工作需要,我从知青先后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岗位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心系群众、对党忠诚、踏实苦干的本色。上世纪90年代末,我在省工会工作期间,曾到茫崖石棉矿调研,那里海拔高,没有一点绿色,厂房里到处弥漫着粉尘,工人们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带着普通的口罩,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生产,很对人因此患了矽肺病,高昂的治疗费用使这些家庭陷入了极度贫困。虽然我们多方奔走呼吁,但由于当时条件所囿,收效甚微。直到后来,改革转产,这种现象才彻底根治。为了更加贴近职工群众,我带领工会机关干部赴大通煤矿调研锻炼,体验煤矿工人的生产工作。我们下到矿井,按工人生产的路线在井底走了一圈,犹如过了一次生死关。其中有一段掌子面,人根本就直不起身子,只能贴着煤面爬过去,整整10分钟,感觉上面的煤层随时都会塌下来压住我们。虽然我嘴里喊着大家不要怕,慢慢过,但我心里着实是捏了一把汗,到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后怕。这几次印象深刻的调研走访,其艰苦高危的生产条件,工人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让我深刻体会到,祖国和家乡的建设成果来之不易,这些成果离不开千千万万奋战在一线的工人,他们用汗水、健康甚至是生命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默默贡献。看着祖国和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受前人带来的果实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每一个奋斗者。

  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我一直在关注着我们的纪检监察工作。这些年看到新闻报道上一个个贪官污吏落马,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口碑越来越好,社会风气越来越清明,我感到由衷的喜悦和高兴。回忆过去,难以忘怀,我们青海随着新中国一道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实现了凤凰涅槃,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取得了不斐成绩,相信青海的明天必定更加美好,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青海的明天更加美好!(省纪委原副书记、监察厅原副厅长   张玉娥)

   
相关链接
  一图读懂|青海省纪委监委组织机构沿革
  这里是青海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省纪委监委召开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