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廉政文化 > 人物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家教家风故事(一)
来源:青海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19年5月10日
  
  我的家庭是一个三口之家,可以说很平凡、很普通,只是默默地经营生活,静静地寻找和谐所在,感受着属于老百姓的幸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家人遵纪守法、互敬互爱、乐于助人,家庭和睦、温馨,有很强的幸福感,家庭环境及氛围受到亲属、邻居、朋友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一、孝敬父母成为共同生活的前提。古往今来都讲究“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双方家中的老人也成为家庭稳定幸福的源泉。“孝敬双方的父母”成为我和丈夫一起生活必须遵守的约定,我们都严守约定,从不敢懈怠。公公脑中风加脑梗,生命垂危,我和丈夫吃住在医院,公公手术后,我提出将公公接到家中照料,虽然很累,但一家人在一起,大家每天都很开心、很满足。我们夫妻俩更体会到善待双方老人的可贵。我们常挂在嘴边一句话:“该回家看看老人了”我们互相孝敬彼此的父母。在孝敬父母的思维和实际行动中,虽然我们从未要求对方为自己的父母做什么,但都是从自己做起,做给对方看,相互比着做,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孝敬家里的老人已成为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责任和自觉行动。

  二、夫妻间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夫妻间的稳定是整个家庭稳定的基础,更是家庭幸福的关键点所在,这不是单方面的稳定,是相互的,相辅相成的。我和丈夫共同生活的8年中,以“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为根本准则,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相互信任;在工作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意见分歧时,主动谈心、相互沟通;遇到困惑和不顺心的问题,相互开导、开阔心胸。我和丈夫加班较多,平时我们共同主动承担的照顾孩子、做家务等事情,从不计较诸如“谁干得多,谁干得少”之类的问题。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自觉地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抽时间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家中每个人的性格、文化、志趣各有差异,但家中从不涉及谁强势、谁弱势的问题,也没有谁要服从谁的观念,减少了矛盾源,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平时,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感觉你们如此融洽?”其实答案只是换位思考,习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已。

  三、教育孩子以“重德”为先。我和丈夫互敬、互爱,孝顺善待老人,自己能做的事尽量不麻烦别人,常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常打扫楼道卫生,这些小事孩子看在眼里,时间久了也就变成了孩子的习惯,潜移默化地成为孩子的内在素质,家庭中形成了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和丈夫也是抓住这一点,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现在女儿已经7岁,慢慢地有了自己判断善、恶、美、丑的标准,知道了高尚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对文明、诚信、友善的理解程度日益加深,也时常受到家人的肯定和赞许,得到老师和朋友的认可。

  总之,通过8年的磨合,在众多亲朋好友、同事邻里的帮助下,全家人相互关爱、相互照顾、相互体谅、相互帮助的氛围愈加浓厚,看到老人身心健康、孩子快乐成长,丈夫理解支持,我静静地品尝着幸福的滋味,不觉想起了和家人共同走过、相互依伴的美丽,也深深地体会到幸福不在别人眼里,只在自己心中!(省妇联、省直机关工委供稿|青海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局 张锐)
相关链接
  清官李毓昌
  手不释卷 涵养文明
  家教家风故事(二)
  家教家风故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