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廉政文化 > 历史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青海历史上的优秀家训家风
——藏族的家风建设:因果业报,孝悌和睦
来源:青海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19年3月19日
  
  家规家训是一种极好的家庭教育形式,是落实社会或家庭道德观念的主要路径,是民间实现自我管理的主要文化体系。也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所特有的文献形式,它浓缩了中国民间丰富的人生体验,饱含着深厚的爱子之情,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教育意义。由于家规家训中涵盖了子女的修养品德和成就事业的至理名言,它内容广泛,言简意赅,针对性强,所以深得世人赞美和延续。

      藏族作为历史悠久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有着一整套的社会内部道德观念和内部秩序的实现自我关系的游记文化体系。藏族传统社会中的家风建设是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教育中重要的实践模式。现阶段,藏学界对藏族家规家训方面的研究普遍欠缺,但随着其他民族家规家训研究的“升温”,藏族家规家训研究也逐渐纳入学者研究的范畴之中。



   一、藏族家规家训的历史演变

  藏族历史上,松赞干布执政以前,苯教为主的宗教教理影响着整个藏区,于是苯教教义为主的家规家训倡导影响着每一个藏族民众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藏族苯教和民间信仰的大力传播,使宗教观念完全融入到藏族的生活习惯、道德观、价值观等层面中。以信仰为基础的家规家训在整个家风建设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信仰保证了家规家训的实施和延续。松赞干布后期,佛教传入藏区,这种体系化的佛教教理始终对藏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颠覆了很多以苯教为主的家规家训的内容,至今以佛教教理为主的家规家训的家庭教育模式一直延续至现代社会中。从藏族家风建设的演变历史过程中,家规家训的文化内核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变化不一定就是对前者的革新与否定。

  由于佛教思想的影响,藏族社会中不太强调祖先的社会功能,这便弱化了以祖先为中心的家族或者家庭内部的凝聚力。祖先意识的弱化实际上是藏族社会中不再强调家族内部的整合,祖先或者家族意识淡化的影响下藏族社会中没有出现系统化的族谱或者家谱,从而未能形成族谱家谱形式的文献。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

   二、“嵌入式”文化为主的藏族家规家训

  藏族家规家训作为“嵌入式”文化,是镶嵌于藏传佛教文化中的一种世俗观念,其核心是藏传佛教所倡导的慈悲为怀、因果业报论,用于为人处世、家风建设、社会教化等方面。其形式多样,包括格言、故事、谚语等。内容丰富,涵盖了孝悌之道、家庭和睦、为人处世、勤勉力学、正直忠义、以德为本等。

  1、正直忠义

  吐蕃时期的《兄弟礼仪问答》《松巴母训集》(又译《松巴谚语》)等文集中大量记载了如何保持良好的言行举止、如何治国理家的内容。文献中所记载的“劝诫”、“训言”,不仅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且易读上口,也是对当时藏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直观反映。敦煌文献《兄弟礼仪问答》卷以兄弟两人问答的形式,来体现藏族社会家国伦理教训,是佛教未传入前的人文思想。其中涵盖忠孝爱国、公平正义、廉洁等内容。如:“弟问:家庭社会伦理的根基是什么?兄答:其根基是正直和忠义!”同样,《松巴母训集》中也有很多有关治国治家和为人处世、公平公正的教诲。如:“君主即使博爱,也要取法于人”;“良马虽然善走,也要策之以鞭”;“善言和睦是家庭之根本”;“恶语相伤,是魔鬼入门”等。此外,在藏区民间广为流传的谚语也突显了以“正直忠义”为主的文化内核。如:“正直如柱梁,坚毅如基石”;“说真话的客人少,办正事的清官难”等。还有“口心要正直,肠肺要洁净。”“真理道路通达,恶行寸步难迈。”“应如柱子直,须似柱石坚。”这类谚语告诫为人要正直,要讲正理。

  2、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藏族家风建设所提倡的又一传统美德,对于节俭的重要意义一直有着深刻的认识,勤俭节约是立身之本和持家之宝,始终贯穿着藏族民间社会生活当中,无形地影响着每一个藏族人。谚语是藏族节俭思想的主要文化载体,从谚语的传承和传播来宣扬有关节俭等内容为主的勤俭思想。比如:“吃烤焦的馍馍能捡到钱。”这是一个具有诱惑的节俭思想。通常,没人愿意吃烤焦的馍馍,但在谚语的引导下,烤焦的馍馍最终会被想捡钱的人吃光,从而解决了食物浪费问题,以这种方式来提倡节俭。同样“喝开水的人是真爷们儿!”这是青海藏区家喻户晓的一句谚语。茶叶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但通过茶马古道运送到藏区的茶叶价格很贵,于是为了节约茶叶的消耗,使得这种谚语来人们养成节俭习惯。比如:“劳动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右手。”从中主要讲述了幸福的最根本是节俭。如果不能节俭,那么劳动创造出来的幸福也将毁于一旦。

  3、为学治学

  为学治学是藏族家风建设中所提倡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只要你有知识水平,甘丹法台就没有主人。”这句谚语能够充分说明藏族人对知识的追求。藏族谚语《七日成材的老翁》“即使十分衰老时,也应多闻积知识;听闻犹可益后世,施舍又有啥用处?”说明知识值得尊重,智者也值得尊敬。《宝贤访师》“智者以谦制傲慢,投拜贤士求教言;试看宝贤青年郎,寻访良师美名传。”这提倡好学不倦,不论年纪的求学精神。为学的内容在格言当中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藏族普通家庭中通常会朗诵格言来教化子女,格言在家庭教育中的效果也较为显著。格言的内容虽然五花八门,但做人必须要努力进取,哪怕知识再渊博也要汲取别人的意见的价值观念。

  4、团结和睦

  藏区流传的许多谚语从中还涉及和睦一致,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例如:“内部吉祥和睦,对外办事必成。”;“内部英雄如果不涣散,外部不怕格萨尔的兵。”;“单线难织布,独木不成林。”;“个人做不成事,一根柴燃不起火。”;“单人难挡狗,独柴难发火。”等。

  5、敬老爱幼

  藏族社会中多数家庭以故事、谚语为主要家规家训特别注重敬老爱幼内容,几乎成为每个子女童年时期教育的开篇。通过故事、谚语等教化子女要孝顺父母,敬爱长辈,长幼有序。家长往往通过简单的故事或者通俗易懂的谚语讲述人生哲理,流行的故事为主的语言,引导子女成为社会中的一名合格的成员。例如:“路有上坡下坡,人有年迈年幼。”;“就像知道世界的起源一样,人要聆听长辈的教诲。”“如同双手捧碗一样,孝敬父母。”等等。此外还有一些藏区流传的故事,孩子能够清晰地记住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数故事中的人物会限定在4至5人,故事情节精炼有趣,符合孩童的逻辑思维。这种方式成为藏族家庭对孩童成长不可或缺的教育实践形式。例如:

  从前有一户人家,家里有母亲、儿子、儿媳和孙子4人。最初,他们生活和睦、幸福美满。随着母亲日渐年迈,失去了劳动能力,夫妻二人的家务增多,经济负担增加,怨言滋生。一天夜里,妻子强迫丈夫隔天早上把母亲放到箩筐里背到很远的山上丢弃。丈夫起初不肯答应,但经不住妻子的游说闹腾,最终,还是答应了。

  隔日清晨,丈夫把年迈的母亲放进箩筐,一路背到很远的山上将母亲丢弃。当他背着箩筐回到家中,准备把那箩筐扔在帐篷外面时,儿子喊道“阿爸,把那个箩筐给我。”他很惊讶地问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儿子一本正经地说“等你老了,我还要用这箩筐背你到山上呀!”他恍然大悟,羞愧难当地赶紧跑回山中欲将母亲接回,不料此时母亲已经离世。

  这个在藏区流传已久故事,听来讽刺又心酸,却很好的讲述了藏传佛教的因果业报理论,从世俗社会教化的效益和宗教学说之建立而着眼的深沉考虑,你当下的行为将会是你将来报应的因。

  6、谦卑谨慎

  藏族家风建设中不乏宣扬做人需要谦虚谨慎,不要傲慢自大、坚定不移的格言警句,如:《世尊南行》“智者拥有知识库,箴言珠宝能内储;大海深广能蓄水,滚滚江河向内注。”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个穷人,他四处流浪。一天,他无意间发现田间散落着青稞穗子。他开始收集这些散落的青稞穗子,最终,把所有的穗子搓成青稞粒儿居然装了满满一大袋。对于身无分文的他来说,这是意想不到的财富。满心欢喜之余开始担心老鼠会偷吃这一袋青稞,思来想去,他找了一棵高大的树,用一根牦牛毛绳把这袋青稞吊在大树的树枝上,心满意足地躺在树枝下。望着青稞口袋他开始幻想:这袋青稞拿到市场换钱。用这钱娶一个漂亮的媳妇,再生个孩子……有了孩子,孩子要叫什么名字呢?此时夜色渐浓,月亮冉冉升起,于是他心想就叫达娃(意为月亮)好了。在自己的臆想中,他睡着了。趁他熟睡之时,一直觊觎已久的老鼠,爬上树枝,咬断了毛绳,青稞袋从高高的树枝坠落,重重地砸在了他头上,他就这样被砸死了。以此来教导人们做事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一味空想只会自食恶果。



  三、青海藏族家风建设特征

  1、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藏族的家风建设往往通过民族谚语、道歌、诗词、典故、戏剧等形式展现,这些典故、格言、警句大多以藏族传统文化、藏传佛教教义教理为内核主旨。从一些典型的格言,杰出人物的言行,尤其是高僧大德的传记上表现出来,告诉人们如何修身养性、励精图治,如何服务人民、勤政为民,如何交朋结友、主持正义等等,给人以艺术上享受的同时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激励,以至行为举止得到鞭策,更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起到了宣扬及推动作用。

  2、具有一定的群众性

  藏族家风建设的内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这不仅体现在民众是家风文化建设的依靠力量和服务对象,而且还体现在民族价值观念对于大众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和塑造方面,这也即是藏族家风文化大众化、民间化的作用机制。家风建设的依靠力量是广大人民群众,其服务的对象也是藏区广大人民群众。格言、道歌、谚语、藏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家风建设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因而就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面向大众、服务大众,正是家风建设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家风文化作为一种高尚的文化追求,能够使人们通过对家规家训形成对是非、美丑、善恶的价值评价标准,进而达到醇化社会风气的最终目的。

  四、藏族家规家训之文化功能

  1、社会稳定功能。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只有在大多数社会成员对它们持相同的态度时,才能获得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大多数社会成员对社会规范、规章制度等的认同和支持,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资源。如果缺乏基本的共识,社会将出现不稳定状态。当前,腐败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行政腐败、生活方式腐败举不胜举,发挥藏族家规家训中的社会稳定功能,就是要通过反腐倡廉教育的引导作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凝聚力,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2、社会发展功能。稳定和发展是内在统一的,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是稳定的最终目的。腐败是人类历史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肌体健康运行的蛀虫,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大敌。倡导藏族家风建设,就是从个体家庭的发展到集体社会发展的过渡发展出发,发挥文化治腐的威力,彻底根除不良风气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形成良好的家庭之风、健康的社会之风,从而促进藏区的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罡拉卓玛,女,1985年生,青海省社科院藏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藏传佛教哲学、宗教学。
相关链接
  因为信仰,所以坚守——廉福章
  河湟各民族家训家风:忠孝仁慈,爱国团结
  请君切记贪者险
  青海大学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梅生伟—— “让清洁能源走下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