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廉政文化 > 人物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因为信仰,所以坚守——廉福章
来源:青海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19年3月12日
  
  与其说这是一次采访,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追寻。

  我们追寻的是一位已经去世的老党员的足迹。

  虽是素未谋面,但零碎的记忆钩沉中,他工作过的地方,他接触过的村民,他共事过的同事,依然有他温热的记忆。

  百姓心中,他既是从来不给亲戚们“打招呼、开条子、走后门”的“冷面高官”,也是总为乡亲们致富指点迷津、出主意的“贴心人”,会为群众受灾伤心落泪,会为群众还没通上电而自责。

  同事眼里,他既是“有思想、有本事、能吃苦、干实事”、“实话能干”、“白加黑”式的好干部,也是“有委屈从不抱怨、有成绩从不炫耀”的“真党员”。上班总是比大家早,下班比任何人都迟,从不说大话,一件夹克衫一穿就是十几年,一套老式家具一用就是半辈子。

  家人心中,他既是“整天忙工作顾不上家”的忙碌丈夫,也是“从不让孩子们沾光”的严厉父亲。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回家后却很少提及工作,有太多时候,妻子和子女只知道他是党的干部,却不道他是什么职位,办公室在哪。

  2015年1月,弥留之际,84岁的他躺在病床,在药盒背面写下遗嘱,把自己省吃俭用留下的1万元,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交给组织。

  消息传来,没有人吃惊。所有认识他、熟悉他的人,以及听说了他的经历的人,都认为:这对于他,只是一生当中做的又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只是他执着追求生命信仰的又一次体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40年在雪域高原的工作生涯,从青春到白头,从烛光燃烧到缓缓熄灭,他一以贯之坚定地践行着党员领导干部的“四有”品质。

  他,就是廉福章,1992年1月退休前担任海北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

  时光每天都在翻新,他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野,走出人们的记忆。岁月的洗礼,反而让他那有限的生命绽放出愈加灿烂的光芒,愈加的彰显厚重、撼动人心。

  “对党的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力而为。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身为党员干部,只有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党的原则,对得起岗位职责,才能抬起头、挺起胸,走正自己的路。

  “清廉为官无憾事,宽厚待人有佳声。”

  静静地翻开自己的回忆录《往矣集》,静静地再一次品读这两句特意为廉福章写下的诗句,海北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启甲思绪涌动。“他是从苦难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人,虽然理论和文化都不高,但是他怀着对党的一颗赤子心,奉行着自己的职业操守,坚守着自己的价值取向,不断地学习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一心一意做人民的勤务员,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诚然,身为党员干部,牢记责任,为党分忧,为民谋利,方能赢得如此佳声。

  从青春到白头,不论职务高低,廉福章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2015年月1月23日18时30分,有着整整60年党龄的廉福章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尽管家属遵守老人的遗愿不开追悼会,可海北草原上的干部群众,还是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这位他们心目中的“好干部”最后一程。

  尽管廉福章从岗位上退休已23年,很多与他共事的同事也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大家关于他的记忆,并没有被淹没在时间的尘埃之中。

  海北州驻西宁干休所原所长杨辉林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50多年前,那时,廉福章风华正茂,29岁便受命担任祁连山报社总编辑。

  那时,还没等天亮,廉福章就和记者们一起扛着相机,深入牧区和农村采访,将他视为宝贝的基层鲜活素材带回来。星辰满天,他常和编辑们一起讨论版面、定稿,即便一个标题也反复推敲。有时,铅字不够用,他就和同事们一起聚在昏暗的灯光下,在肥皂或木板上刻起字来。

  打开历史卷宗,翻阅当时的《祁连山报》,油墨的芳香依稀浸于泛黄的字里行间,透过《滴水归田,大战春播》、《草原上的帐篷小学》一篇篇文章,廉福章和同事们奔走基层、头顶星光的工作场景跃然眼前。

  杨辉林还清楚地记着这样一件小事。

  那是1964年,一次单位的司机开车到门源回族自治县青石嘴办事,青石嘴商品供应站的主任托司机给州委的食堂带来了两麻袋红糖,想给大家改善改善,用糖拌炒面吃。

  时任州委办公室主任的廉福章知情后,很严厉地批评司机。他说,红糖是按计划供应的,给政府供应多少就是多少,你们这样,老百姓吃什么?第二天一大早,他安排人把两麻袋红糖原封不动地送了回去。

  细小事,见真章。

  30多年过去了,曾任海晏县中学校长的杨习民,如今也是76岁的老人。他说,廉福章关心海晏县教育的事让他至今难忘。

  那是1979年,海晏县还比较落后,一个生产队有时候连个会计、计分员都找不到,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一日,杨习民接到了时任县委书记廉福章的邀请,让他晚上去家里坐坐。

  在县委清一色的低矮平房中,杨习民叩响了廉书记的家门。一张床,一个桌子,两把靠背椅子,整个屋子不过十几平米大,屋内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我想和你签订个合同。”廉福章开门见山的话语,让杨习民瞬间怔愣。

  “什么合同?”杨习民不知情由询问。

  “只要学校一年考上一个大学生,县里就给学校一定数额钱的奖励。”廉福章解释。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人们眼里“遥远的地方”海北,签合同还真是新鲜词,一个县委书记要和中学校长“立军令状”更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杨习民连忙说道,都是公家的事,我俩签什么合同,还是算了。

  廉福章笑着说:“你回去考虑考虑,明早我先去学校里听堂课。”

  第二天一早,廉福章来到了学校,并表示要听校长杨习民讲课。

  “在廉福章看来,校长讲课好坏,关系到全校教师的水平。”听完课,他还向杨习明提出几条意见,要多写板书,让学生容易记住讲课内容;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要做一位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发展之本。如此今天众人熟稔于心的道理,彼时人们的认知并不深刻。“青海是偏远落后省份,那个年代廉福章的教育思想透出的是一种大智慧。”

  一心奋发工作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发光。

  虽然在海晏县当书记仅有一年多一点时间,但廉福章刻印的足迹至今闪亮。

  一心为党工作的人,任凭职务升迁变化,对党的事业火一样的赤诚都不会变。

  “多么希望看到海北发展起来”。这是把最好年华、满腔心血全部都融入海北草原的廉福章最朴素、最深切的心愿。

  今天的海北,在高原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在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在统筹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阔步前行。

  还是那条浩门河,不同的是高铁开到了门源,海北驶入发展新时代。

  变化在今天,变化在昨天,变化在时光的隧道里,变化在一批又一批廉福章式的干部群众接力前行中。

  1983年到1986年在担任海北州委副书记期间,廉福章主抓经济工作。

  当时海北州资源丰富,但发展滞后,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找到符合海北实际的发展路子,他每个星期都要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对策。

  他经常上山下乡调研,走坏了一双又一双的鞋子。为了海北壮大石棉工业,他连续蹲点调研两个月,写出了《关于发展祁连石棉工业的调查报告》。

  走出省门开会考察,他抓住每一次机会学习交流,力求以他山之石攻玉。

  到青岛考察,他向接待方提出为海北培养人才的迫切愿望,并代表海北州与青岛市草签了《关于共同开发海北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协议》。

  在无锡考察时,他又竭力向对方推荐海北丰富的毛纺资源,并邀请对方到海北投资毛纺、石棉产业。在他的推动下,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北州化工厂、制药厂、毛纺厂等一批企业相继投入生产,掀起“抓生产、抓经济”的热潮。

  共产党员干工作,要“有责任心”、“有事业心”,也要“有想法”、“有办法”。

  “那几年廉书记抓经济抓得很紧,抓出了成效,我很崇拜他。”这是原海北州工交局副局长刘宝柱发自肺腑的感慨。

  “他在工作中爱思考,肯想法,能出主意。”“他贯彻政策不遗余力,并且能够身体力行,是个有谋略、扎扎实实工作的人。”“他的思想开放活跃,有能力,有水平,有威望。”采访中,类似对廉福章的评价不一而足。谁是真心实干的,谁是开拓创新的,谁是有谋划敢担当,群众心里如明镜一般。

  看到电厂发完电后存在着热水浪费的现象,有心的廉福章便建议办个洗毛车间,使得原本两毛一斤的羊毛,经过清洗加工后卖到12元一斤。就是在那时,海北毛纺厂生产的毛毯,成为省内外市场的俏销品。

  自1986年6月起,在任海北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的6年时间里,廉福章将许多“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他提议,在海北州举办全省州地市人大工作研讨会,互通信息,交流经验,这为之后海北州地方立法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在他的参与和指导下,海北州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颁布《海北藏族自治州草原管理条例》、《海北藏族自治州土地管理条例》、《海北藏族自治州义务教育条例》、《海北藏族自治州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一批富有特色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使海北州地方立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是党给了我政治生命,给了我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给了我和全家幸福的生活。”

  身为党员干部,不论职务高低,不管权力大小,只有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公仆,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才能过得坦坦荡荡,睡得踏踏实实。

  廉福章有个习惯,在单位不提家里的事,在家里不讲工作上的事。

  大女儿廉生清说,很多时候,家人只知道父亲在海北州当干部,却不知道他的职务、办公室在哪,也从不去打听。

  在工作的40余年里,廉福章的家基本一直安在海北州,直到1992年退休后才搬到海北州驻西宁干休所。

  前不久我们走进廉福章家采访看到,既朴素又干净的屋子里,家具全部是以前的老式家具,竟然还有老式缝纫机、老式收音机、算盘等。妻子金存玲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廉福章退休时从海北拉回来的,现在坐的这张沙发已经用了四五十年了。

  廉福章去世后,海北州老干局的同志考虑到他的妻子视力差、几乎看不到东西,独自生活有困难,想带她去治疗眼睛。

  然而被谢绝了!

  理由是:我们只是千万平凡家庭中的一个,不能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不能破坏老廉在世时定下的规矩。

  说者平静,闻者动容。

  但这对廉福章的家人来说不是一件稀奇的事。

  他的妻子金存玲,是一名普通的邮电局退休干部。4名子女,没有一个是通过父亲的关系找到工作的,全都是普通的企业职工。金存玲说:“孩子们的工作是组织安排的,分配到哪就是哪”。

  有次,廉福章的侄子从互助跑来找他,想让他帮忙在海北煤矿安排个工作。廉福章一口回绝了。

  他对侄子说,煤矿招人是有政策的,我不能自作主张。

  “有些人当了官以后,想办法帮家人发达,为老乡办好事,留个好名声,他可不是那样的人。他宁肯别人背后骂他,也不肯用公家的钱给私人办事,他是个清官。”互助县东沟乡纳卡村原村委会主任张长贤说。

  “廉主任让我们看到,信仰这东西,不抽象,很具体,有时就是说的一句话,干的一件事。”当年还是大学刚毕业的小伙子,如今已是海北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调研员的白政章很是感慨。

  在白政章眼里,廉福章是长者,也是智者,他知道身为党员干部,要永握戒尺,为官有“畏”,才有群众心头“敬”。

  后来,白政章也经常向一些年轻干部讲述廉福章的故事,并且在反问中鞭策自己、也启发周围的人:换个位置,换种情境,我们能像廉主任那样做人做事吗?

  生活中,廉福章从不讲究吃和穿,最爱穿夹克衫的他,一件衣服(夹克衫)一穿就是十几年,破旧得实在穿不出门后,他就当工作服在家穿。儿女们实在看不过去了,买回来硬逼着他,才会换上新衣服。

  然而,廉福章并不是个吝啬的人。

  各类献爱心活动,凡是他知道的,都会积极参加。为灾区捐款,他向来都是第一个跑去献爱心,救助贫困儿童、捐资助学、帮扶困难群体等他更是主动参加,至于参加了多少次,连他的老伴金存玲也记不清了。

  作为州厅级干部,当时他能享受专车待遇,但他除了下乡调研,很少用车,平常基本都是走路。

  在一次调研返程的路上,廉福章看到一辆手扶拖拉机翻倒在路边的水沟里,赶忙叫司机停车,他不顾沟深危险,和同事一起将不省人事的司机抬到了自己的车上,送到了海晏县医院进行救治,并一个人守在医院,直到病人转危为安。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善意待人。

  对于下级单位送的礼物,廉福章从来都是义正辞严地拒绝。

  “那时候,下乡调研,领导干部和随行人员的伙食费,都是大家均摊。有一次,工作人员给廉福章少算了6毛钱,他就不愿意了,平时很温和的老领导那次是真发火了!”海北州档案局原局长叶占蕙说。

  儿子结婚的时候,他没有通知单位上的任何人,只在家里摆了三桌席。等到他的一名下属结婚时,他却跑前又跑后,安排详细,让在海北举目无亲的下属感到了“不是亲人胜亲人”的温暖。

  即便是退休后,腿脚不便,廉福章也很少为了自己的事情去麻烦单位、麻烦别人。

  一次,干休所的工作人员去医院探望病人,老远看到廉福章坐在输液厅的椅子上打点滴,赶忙跑过去问他:“您怎么不说要来医院打针啊,给您派个车过来多方便。”医院离干休所远,也没有直达的公交车。

  “我转个车就过来了,不用麻烦你们了。”廉福章微笑着说,工作人听到这话红了眼眶。“退休干部能享受的待遇,他都不怎么用,这样的干部,我佩服。”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腿脚不灵便,爬楼梯吃力,廉福章和老伴也曾动过换新房子、大房子改善居住环境的念头,但因手里没钱,年龄太大银行不能办贷款,便打消了买房的念头。

  自感工作多年顾不上家、未尽到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一直觉得亏欠妻子和儿女们太多的廉福章,退休后主动把家里打扫卫生、买菜、洗菜、切菜等活全部承包了。由于妻子金存玲视力越来越差,渐渐连路都看不清楚了,廉福章便成了妻子的“眼睛”和“拐棍”,每次外出,他都让老伴抓着他的胳膊,领着老伴出行、散步等,天天如此。

  廉福章也爱家人,也疼孩子。只是,他希望让他们的一生过得坦坦荡荡,睡得踏踏实实。

  在对4个孩子的教育上,廉福章始终是身教重于言教,他自感文化程度不高,平时特别敬重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他经常教导孩子要尊敬师长,多学知识。

  金存玲清晰地记得:小儿子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来家里告状,说小儿子在课堂上不听讲做小动作,影响了课堂秩序,老师说他也不听……巧的是那天廉福章刚好在家,老师一走,早就听得火冒三丈的廉福章将小儿子狠抽了一顿。那是廉福章第一次动手打孩子,也是最后一次。

  ……

  这样的“家规”“家风”,当时孩子们觉得有些不近情理。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廉家兄妹们对父亲有了更多的认识,也从理解到崇敬,从崇敬到感悟。“我们都理解他,支持他,尊敬他!”

  “我活着是共产党员,死了还是共产党员。当我头脑还清醒着的时候,特交上一万元党费,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党费,请党组织收下。”

  真正的信仰,是从心里长出来的。身为党员干部,只有怀着一颗对党、对人民感恩的心,生命的河流里,才会有如此的纯粹甘洌,没有一点杂质。

  我们沿着这条丰饶的河流,迈步追寻,去亲近那清澈的源头。

  1931年10月,廉福章出生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纳卡村一户贫苦人家。从苦难的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从七八岁开始,就跟父辈们一起干农活了。

  互助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魏积德,已经是年过八旬了。在他的回忆里,那时,穷人家的孩子要上学,家里就得砸锅卖铁。

  因为知道家里供他上学不容易,廉福章在学习上很用功,成绩也很好,16岁时考上了互助县简易师范学校。

  “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可不像现在,大家要从家里拿面来学校,放学后自己做饭吃。那个时候,别人拿来的白面,廉福章拿的是杂面,经常一个人倒水和面,吃着杂面拉面。”

  由于少年时期尝尽旧社会的艰苦,参加工作后的廉福章,深深感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伟大愿望,才能帮助穷苦人过上幸福生活。

  也就从那时起,他一步一个脚印,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由于表现良好,工作突出,当年,互助县组织部门派他到省干部学校学习近一年。

  在省干校,廉福章认真学习党史、党章,学习党的相关理论;尤其是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深刻地影响和改造了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953年8月,组织将廉福章从互助县调至海北门源,从此他与海北结下不解之缘。

  1955年12月,对年仅24岁的廉福章来说,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年,他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廉福章明白,是党给了他工作,给了他一切。从在党旗下宣誓的那时起,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时刻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一切,愿意为党的事业奉献一切。

  生命不会总是顺流。

  文革初期,当时,时任海北州委办公室主任的廉福章,受到打压,被分配到海北州红旗煤矿工作,接受再教育。

  那时,煤矿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由于井下是斜面井,每次煤车一过来,必须抓紧时间用铁锨将煤装到煤车里,再用绞车把车给绞上去。在井下呆上十分钟,出井要吐一地的痰。

  即便如此,廉福章没有任何怨言,默默地每天井下劳动。

  逆境最能见襟怀。

  身为党员干部,无论何种境遇,理想支撑主心骨,信念稳作压舱石。

  “他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干活多说话少,除了眼睛亮晃晃,浑身上下全都是黑漆漆的。”

  在这样的沉默与劳累中,廉福章更瘦了。但当听到组织的呼唤时,他忘记了这些经历的苦难。

  “共产党员,党说要去哪里,就去哪里。”

  在红旗煤矿工作1年零4个月后,因全省对焦炭需求的与日俱增,祁连多隆煤矿开始筹建,廉福章临危受命,到海拔更高、条件更苦的多隆煤矿担任党委书记。

  当时,煤矿上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廉书记没瞌睡、三班都能跟得上”,意思是工人是三班倒,廉福章却每班都要跟着下井排查安全隐患。因煤矿危险系数比较高,他为了工人们的安全,每个班都要下井到各个点查看,直到排除掉一切可能的安全隐患、直到完全放心了,他才会出井离开,而每个班一查就得近两个小时……7年来每天每班都是如此。

  一次到医院检查身体,医生告诉他的肺部有黑点,建议回家养病,但廉福章拒绝了,依然不管不顾回到煤矿带头工作。由于长期在井下活动,不久,他患上了肺病。

  对廉福章来说,7年多的煤矿生涯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对煤矿有种特殊的亲切感。

  在廉福章担任海北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时,海北州一个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廉福章不顾家人和同事的劝阻,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两天两夜没有合眼。

  这可是58岁的老人啊!

  “这是政府分管领导的事情,你快退休了,还凑什么热闹去呀。”人们都在这样劝他。

  可廉福章不乐意。

  他说:“领导身体力行是关键,关键时刻,干部在不在场效果大不一样,不能只吹响冲锋号。”

  是的,共产党员要冲锋在前,尤其在灾难面前。

  也就是那一年,一场无情的冰雹袭击门源县万亩粮田。廉福章惊闻后,带着人大调研组的人急忙赶赴灾区。

  他每到一处,详细询问农民的损失情况,并一一记在笔记本里。

  “冰雹把我们的口粮都打完了,这可咋办哪?”

  面对欲哭无泪的百姓,廉福章大声说,“大家不要害怕,即便老天爷不让大家吃饭,共产党也一定会给大家饭吃的。”

  稳定了人心的他,却转过身悄悄抹眼泪。

  走访农户的时候,他看到有几户人家家里还没有通上电,特意记在了本子上,回来后第一时间就办了这个事。

  从灾区现场回来后,在给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汇报时,廉福章提出,救灾先救心,只要党和政府和受灾群众一条心,往后的工作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

  “廉老是我们的主心骨,只要他在,我们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怕。”海北州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调研员白政章感叹。

  退休之后,廉福章任海北州干休所党支部书记。

  有的退休老干部们的思想波动特别大,要么在炫耀自己过去的辉煌,要么哭诉自己如今的待遇。廉福章听到后主动找他谈话,几番交心后,那些怨气也都没有了。

  只有退休的干部,没有退休的党员。

  2012年5月,海北州西宁干休所拆迁的消息打破了离退休老同志们的平静生活,老干部们都担心拆迁后无处可去。这个时候,已不担任总支书记的廉福章给大家宽心,他说:“干休所不能乱,老干部不能散。”

  “就是这短短12个字,既把老干部们的心稳定了下来,也为干休所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指明了路。廉老很有威望,遇个事,他说几句话,大家都听都服气。”海北州干休所工作人员回忆说。

  进入2014年,廉福章的病情恶化,身体每况愈下病情,但他还依然保持着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等。

  一次在和老同事刘启甲聊天时,他还提议退休的老同志常看看《人民日报》,不忘关心国事、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党性原则。廉福章,80多岁了还时刻关注着党和国家的事业。

  ……

  穿越岁月,我们一起追寻。

  “廉福章这样的领导干部,不是一个人。那时候,老一代的党员干部都是这么干工作的。”采访中,我们不止一次听到类似的话。

  是的,廉福章是一个典型,但他不是一个个体。曾经廉福章是一个群体,而今廉福章依然是我们事业的主体。同时在当下、在未来,“用权以廉、持身以正,廉福章身上的这种宝贵品质,正是各级干部不可缺失的精神钙质。”众人感叹,多一点对廉福章的了解,就多一些“今天太需要廉福章式干部”、“实现中国梦太需要弘扬廉福章精神品质”的感悟。

  与其说这是一次追寻,不如说是一次荡涤心灵的精神洗礼。这是一次没有句号的采访,这也将是一篇没有句号的报道。

  生命有限,年轮可数,而光芒闪烁的精神信仰却会无限传承、感染和激励。

  “把我的骨灰撒到浩门河。”直击人心的话语,富含对近乎奋斗一辈子的海北草原深深眷恋,廉福章的生命河流纯粹甘洌,他那坚定的共产党人信念,没有被人生的起伏坎坷冲蚀无踪。

  走过廉福章曾经生活工作的一个个地方,追寻中的记忆并无显赫事迹,但只字片段满是敬意、满是赞誉、满是美好的追思。人活一世,匆匆往往,有什么比赢得老百姓的口碑和夸奖更贵重?有什么比为人传颂、为人楷模、为人学习、为人力量更有价值!

  一滴纯净的水,一株顽强的草,一缕清澈的风,落地润土,芳泽后代,德馨高原……(信息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张利锋 张海虎 李彩芸)
相关链接
  同吃 同住 同劳动
  平凡却又传奇的一生——“时代楷模”尕布龙
  河湟各民族家训家风:忠孝仁慈,爱国团结
  青海历史上的优秀家训家风 ——藏族的家风建设:因果业报,孝悌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