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同志,我亲身经历了西宁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目睹了党中央、全省以及我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压倒性胜利!今天,我很荣幸能够代表西宁市纪委监委全体退休干部参加此次座谈会,下面,我就建国70年来西宁城市发展和纪检监察工作发展谈一些感悟,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作为西宁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深刻的感受到:解放70年来,祖国的发展、西宁的变化是今非昔比!从科教文卫、政治经济,各各领域都有着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尤其是西宁的城市建设,据统计:新中国成立时,西宁城区仅为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稀少,城镇破破烂烂,城镇化基础极低;在改革开放初期,70年代,西宁城镇化率为35%左右,80年代,西宁城镇化率为41.2%;到2018年,城镇化率达到72.11%,为全省各州地市最高,高于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17.64个百分点。这个比例的提高,标志着城镇化在加速,意味着城市现代化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西宁随着扩市提位,城东区的新仟、国际村、海湖新区等地的开发建设,如:万达、唐道等一些城市地标的崛起,我们青海人置身其中,感觉就像生活在大城市中,觉得西宁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喜庆。去年,北川河湿地公园建成开放,围绕这一新地标,碧桂园、绿地、萨尔斯堡等高端住宅、商业综合体陆续进入北川片区,这里从过去的城市边缘逐渐向中心地带转变,北川河沿线的发展是西宁城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一条条畅通的道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西宁的道路建设也是今非昔比,从城区南边的凤凰山快速路到城区内的昆仑路、长江路等城市主干道,一条条道路的畅通建设,不仅令人惊艳,而且这些道路的绿化、美化、优化更让人赏心悦目。
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大西宁”,推进畅通西宁,打造“绿色交通升级版”,西宁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2018年西宁市城区面积达到380平方公里,拥有桥梁142座,立交桥4座,城区道路长度达到635.08公里。同时,用小财政托起大民生,政府出资为过街天桥装上电梯,让腿脚不灵便人群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经历了70年的奋斗,历数西宁这几年建设中的最美之处,老百姓感受最深、最具幸福感的事儿,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西宁完成了“四创”,创成了全国文明城市、绿化城市、卫生城市、环保城市。获得了2018年度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的殊荣,这标志着西宁文明现代化城市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西宁人用勤劳和智慧,谱写了解放70年来的壮阔华章。
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70年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牢记宗旨,忠诚履职,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一步一个脚印,踏出了具有西宁特色正风反腐的路子,谱写了新时代纪检监察事业新篇章。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中央纪委和省委、省纪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以“两个绝对”为标准,以“两个绝对”具体化为载体,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标本兼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良好的政治生态逐步形成,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我作为一名离退休的纪检监察干部,感谢组织的关怀和惦念,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赢得了党心、民心,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形象,取得的成效让人们备受鼓舞。我们退休干部将以感恩之心,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纪检监察工作,当好“三员”:一是当好老党员。工作可以退休,党员的身份不能退休。要将老党员的“老”体现在对党的真挚情感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坚定党的信仰、坚定党性锤炼;二是当好宣传员。我虽然从纪检工作岗位退下来了,但不能忘记自己曾经是纪检干部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积极投身社会、社区进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宣传。三是当好舆情员。离开工作岗位后更容易听到真话,要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反映人民群众对政治生态的关心;为全面从严治党、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迈上新台阶积极建言献策、尽微薄之力,作出应有的贡献。(西宁市纪委原常委、监察局原副局长 石小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