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廉政文化 > 人物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金发碧眼的老党员孙桂英
来源:青海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年5月5日
  编者按: 84岁的孙桂英、77岁的武善祥,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是共产党员。
  阅历丰富的孙桂英,年轻时就一直在基层服务,为社区居民鸡零狗碎的事儿,奉献了大半生。就算在家颐养天年,也保持传统,永不褪色,时刻关心国家大事,教导子孙跟党走、听党的话。
  武善祥退而不休,以一名老党员的责任心,誓为家乡荒山披上一抹绿。20年来,他用汗水浇灌希望,用脚步丈量大地,投入100多万元植树,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家乡变得更美。
  两位老党员,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不到4岁便随父母从俄罗斯来到中国,辗转多地,最后在西宁定居,自学成才,扎根基层为民服务几十年。如今已是84岁高龄的孙桂英虽然身体欠佳,但思维敏捷,了解时事,唠起家常来,幽默风趣,看起书来聚精会神。用她自己的话说,这一辈子是共产党教会了她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葆一颗“中国心”。

  春日的清晨,阳光洒进孙桂英家的客厅。这套在省城中区南关街汽车一厂家属院的老房子里,时光仿佛停滞。上世纪的简单家具和电器,一室一厅的传统格局,除了放在餐桌上女儿的智能手机,一切都显得格外朴素。

  简单吃过早餐后,孙桂英拿着小女儿朱庆黎刚取到的报纸,戴上眼镜,沏上一杯清茶,开始读报,这是孙桂英退休后每天早上坚持的习惯。前一段时间因心脏不好连续住院的孙桂英说落下了不少新闻,要抓紧时间看看,“海军的阅兵式,场面这么震撼。国家繁荣昌盛,我们这些老人感触最深。”

  细看眼前的这位白发老太,面容慈祥,高鼻梁、深眼窝的俄罗斯美女痕迹依稀可见。“丫头,早饭吃了没?”她一开口,竟是地道的青海方言。再看看这身打扮:齐肩发,老花袄,布料裤,胸前别着闪闪发亮的红色党徽,精神抖擞。

  “门缝”里的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的父亲是中国人,闯关东时一路走到俄罗斯,和母亲相识、结婚。我们兄弟姐妹都出生在俄罗斯,不到4岁时,父母便带着我们举家回国,开始归侨的生活。”

  1934年在俄罗斯出生,1938年回到中国,孙桂英的记忆里,没有国外生活的任何印象。“那个年代,生活不容易,回国后,父母亲带着我们先在新疆哈密落脚,靠打零工、摆小吃摊维持生活。后来又辗转到甘肃,住过窑洞,赶过马车,生活居无定所。”提起儿时经历,孙桂英每说到一段,都要停下来重复一句:孩子们,一定要记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从战火纷飞到新中国成立,孙桂英和健在的同龄人一样,始终怀着一颗感党恩的心。“记得解放时,我们还住在武威。解放那天,巷子里的人都在放鞭炮,我胆子小害羞,就躲在门后,从门缝里往外瞄。看着年轻的党员们上街宣传党的好政策,我心里特别激动。”孙桂英说,也就在那时她许下心愿: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要入党,先要加入中国共青团。说来也巧,举家搬到兰州后,性格逐渐开朗的孙桂英经常参加居委会的活动,被团组织发展为共青团员。

  1952年,孙桂英到了适婚年龄,经人介绍,她和丈夫结婚,听说青海有发展的机会,夫妇俩来到西宁,在南关街安家,自此再也没有离开过。“我能有现在,多亏了共产党办的识字班,我是班里学得最好的,也经常跟着队伍宣传党的好政策。时任西宁市委宣传部部长和居委会妇联主任成了我的入党介绍人,经过组织多方考察,1954年我终于实现愿望,成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光杆司令”里里外外一肩挑

  入党后的孙桂英愈发积极,在最基层做着苦累脏的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我有一身干劲的时候。忙完家里忙工作,忙完工作忙宣传,反正就是闲不下来。”从来到西宁的第一年起,孙桂英就听从组织安排参加家委会、人民公社的活动,虽然没有一分酬劳,但她乐此不疲,青海方言也说得越来越溜。生儿育女后,她干脆进了辖区的托儿所,又当妈妈又当所长。

  一晃,七个儿女陆续开始上学,丈夫忙着汽车厂的工作,她也开始担任起居委会的要职,继续无偿为人民服务。“原来老邻居家的娃娃们现在都是当爷爷奶奶的人了,见了我还是叫一声孙主任,现在身体不行了,很少出门,好多消息都是听现在的社区主任来家访的时候说的。”

  “那个年代,居委会的工作起步就很难,更何况孙老一个人要操心辖区一千多户人家。”现任人民街街道办事处南关街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王文玲说。的确,由于没有报酬,1976年以前的那些年,“光杆司令”孙桂英的身影总是穿梭在南关街的角角落落,直至组织上了解到居委会的难处,才陆续新增4个人。

  从那时起,有着老外相的“居委会大妈”孙桂英身兼数职,在调解员、办事员、治安员、居委会主任等角色中无缝切换。“民政救助工作、妇女儿童工作、照顾孤寡老人、晚上巡逻,居委会的事情杂得很,虽然办公只有一间平房,一张桌子和几个同事,但我们劲头还是大着哩。”

  扎根基层收获荣誉

  “那时候巷道里只有一个居民接水点,大家都是挑水吃,所以还得管大家接水,一到夏天,晚上回家,汗衫都湿透了。”孙桂英的记忆里,她总要跟同事们忙活街坊们吃水的事情。到了冬天,辖区五保户和孤寡老人过冬的煤炭、过年的米面,都是她要操心的事。

  居委会工作离不开鸡毛蒜皮,居民纠纷调解起来两头难,可为什么孙桂英一直坚持着?

  “我们的好生活都是党给的,在党的号召下,做些事情,也是应该的。”彼时的居委会工作,不靠电话、没有网络,所有工作全靠孙桂英和同事们双脚跑下来,“所以我身体好,也是年轻的时候跑得多。”一句玩笑话,带过了往日的艰辛。

  虽然居委会工作有微薄的生活补贴,从起初的15元到退休后的130元,孙桂英却说自己很富有:“别看我这个老太太穷,但精神富着呢。”的确,与微薄的收入相比,家中满柜的红色荣誉,是她的心头最爱。从全国三八红旗手、优秀人民调解员,再到省、市、区级的优秀社区工作者等等,满满的自豪。

  “时间过得快不快,我的重孙都已经上小学了。现在的生活条件好,社会发展快,娃娃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感谢共产党给了我们好生活。”临近故事的结尾,翻影集时不小心掉落了一张孙桂英的全家福。她戴着生日帽,穿着大红上衣稳坐正中,儿孙二十多人层层围着,露出灿烂的笑容。

  “孩子们都在普通的岗位上,做好基层工作,不给国家添麻烦,就是对我最大的孝顺。”时近晌午,孙桂英执意要亲自送客,一边挥着手,一边念叨着,这是个好时代,娃娃们,要听党的话、跟党走。

  麒麟湾的西宁古城风貌铜塑是孙桂英非常喜欢的城市小品。
相关链接
  源氏家族:诚勤事君,清约行己
  李氏家族:怀家卫国,忠信礼仪
  一位古稀老人的绿色梦想
  清官李毓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