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海北州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积极开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通过转作风、优环境、送政策、解难题,切实回应企业关切,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在关键时期降压减负、渡过难关、促进发展。
搭建一个平台,畅通政商交往渠道。学习借鉴兄弟市州纪检系统先进做法,开通运行海北政务服务监督评议平台,在全州1200余个行政审批科室和服务窗口设置“窗口监督码”,向120余个州县属各类企业配发“企业监督码”,真正把举报箱放到企业门口,推动实现“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服务优不优,企业来打分”。自10月平台开通运行以来,企业、群众扫码评议4500余人次,推送评价短信340余条,各级干部访企登记接受监督110余次,州纪委监委对3件“不满意”评议,制发工作提示函2份、电话回访2次,随时随地对不满意事项进行跟踪问效,以“码上监督”倒逼政府各职能部门“马上就办”。
列出两张清单,规范政商交往行为。针对近年来查处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违纪违法典型案件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着眼于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市场主体和政务服务关键岗位人员意见建议,结合海北州实际,制定海北州党政机关规范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以制度形式厘清政商交往边界,旗帜鲜明亮出底线和红线,为政商交往提供“明白卡”,让干部打消顾虑、卸下包袱,坦坦荡荡、堂堂正正与企业家交往,做到既守住底线、把好分寸,又主动履职、担当作为。
深化三项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州上下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稳经济、促发展的根本举措,抓重点、攻难点、疏堵点,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服务的“加法”,激发市场活力的“乘法”。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开展政务服务“六减一增”工作,推行“容缺+承诺制”审批改革,启动“容缺后补”服务机制先予受理,企业设立开办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将229项涉企事项清单全部纳入“证照分离”改革,全州自主申报住所承诺登记企业223户。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定完善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具体措施,前三季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96亿元,同比增长17.2%。扎实推进“一网通办”,全力打造“青松办”品牌,建成横跨30个州直部门、纵贯州县乡村四级的网上政务服务大厅,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网上政务服务申请按时办结率均达到100%。落实简易注销改革政策,简易注销公告企业120户,准予简易注销登记企业69户,准予简易注销登记企业占同期注销企业的33.82%。以线上招商推介方式,推动2家山东企业落地海北,实现全州进出口贸易“零”突破。
出台四项政策,纾解企业发展难题。为有效解决受疫情影响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问题,确保项目快速落地和重要物资稳产保供工作,海北州强化统筹调度,先后出台《海北州进一步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措施》《海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助企纾困保障民生十条措施》《海北州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十项举措》《海北州招商引资激励措施(暂行)》等扶持经济发展55条措施。实行领导联点企业机制,领导干部定期听取联点项目进展情况,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12件。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设立驻山东招商联络点,将疫情对招商工作影响降至最低,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工信部门设立1500万元规模的全省首家“过桥基金”,撬动贷款1.54亿元,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对承租园区、孵化基地和国有房屋的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50余万元,返还39家工业商贸企业失业保险共计82.13万元,通过金融机构减费让利惠企,受困企业享受1.28亿元贷款,落实扶持资金796万元。
严肃五个整治,强化监督规范行为。全州纪检监察机关把严肃整治党政干部为官不为懒政怠政、行业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和行政审批不规范、行政执法不严格、政策落实“中梗阻”、违规干预插手等五个突出问题整治作为日常监督、派驻监督、两个责任“五张清单”和党风廉政检查考核重要内容,结合党风廉政建设专项检查考核、作风建设专项督导检查等工作,先后多轮次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发现并督促整改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开展滞后、方案与实际工作结合不紧密等具体问题30余个,处置问题线索3件,下发工作提示函5份,约谈地方政府分管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7人次。将纠治项目建设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作为推动作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切入点,鼓励干部围绕中心工作主动尽责、担当作为。联合州发改、审计、财政等部门制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有关规定的通知》,为想干能干、敢闯敢拼的干部撑腰鼓劲。加强与工信、发改等部门沟通,督促建立“一企一策”专项台账,梳理项目建设中的堵点难点,优化审批流程,缩减办理时限,23届“青洽会”13个签约项目,实现项目到位资金3.18亿元,开展前期项目3项,已开工项目10项,开工率77%(刚察、祁连两县100%),履约率为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