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廉政宣传 > 报道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浓浓纪检情”征文】见证:我亲历的改革
来源:青海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19年1月10日
  
  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感受,谈些体会认识。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纪检监察找准了职责定位。改革开放40年来,毋庸置疑,纪检监察工作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纪检监察职责定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定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聚焦、越来越精准。以党的十八大为新起点,前后对比来看,十八大前的纪检监察工作存在一些职责定位不准、职能发散等问题。当时,纪检监察机关主业主责不明确,职能作用不聚焦,干了许多不是自己职责范围的事,管了许多自己不懂又管不好的事,比如参加工程项目招投标,比如牵头治理公路“三乱”,比如参加药品集中采购等等,干的一些活都是在替别人打工,就好比一句话所说的,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而且还参与了许多的议事协调机构,班子里的分管领导,有时开会都开不过来。工作发散、业务分散,缺乏自己的拳头产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纪委在时任书记王岐山同志的带领下,遵从党章规定,认真研究梳理纪检工作职责定位,明确提出回归原教旨、回归党章要求,提炼形成了监督执纪问责“六个字”的纪检工作职责定位,并确定纪检监督是监督的再监督,第一位的监督管理职责在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此后,继续推进监察体制改革,把行政监察上升为国家监察,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明确提出监察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监督调查处置,负责对公职人员开展廉政教育,对其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行为等。纪检监察职责的准确定位,有效解决了工作不聚焦、重点不突出、力量分散等问题,实现了纪检监察机关形的重塑和神的重铸,职能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正在转化为治理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靠前指挥,亲历亲为,亲自抓谋划,亲自作部署,亲自进行工作指导。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带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纪检监察工作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纪检监察工作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纪检监察工作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征程。从工作实践和效果来看,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化优势和治理效能体现在多个层面,这里我从三个方面作了一些梳理,以点带面来反映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党对纪检监察工作的统一领导得到空前加强。把纪检监察机关定位为政治机关,把纪检监察监督定位为政治监督,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首要政治任务,把政治纪律摆在六大纪律的首位,等等,这些归根到底是明确规定了纪检监察工作的本质属性和体制机制,就是一切工作都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践行忠诚干净担当,做党和国家的忠诚卫士。

  纪律立起来、严起来了,纪律管党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把纪律挺在法律的前面,纪法分开、纪严于法理念的提出,六大纪律体系的形成,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深化运用,使纪律管党治党的体制机制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完全改变了以往管党治党存在的纪律宽松软等问题。比如2003年版的党纪处分条例,70%的条款是从刑法中套过来的,法的成分很大,纪律规范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到2015年版六大纪律的形成,再到2018年版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纪律规范成为体系,纪律的篱笆越扎越紧。再比如党的十八大以前,纪检监察机关的办案理念偏重于办大案要案,注重查经济犯罪案件,对违纪问题管的不严、不到位,出现违法犯罪才引起重视,特别喜欢深挖细查犯罪问题,认为把审查对象送进监狱就是最大的政绩。直到王岐山同志明确提出纪检机关是管纪律的部队,决不能成为党内公检法,必须守住纪律底线以来,纪检监察机关转变办案理念思路、突出纪律重点、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纪律立起来、严起来了,有效解决了破纪没人管、违法才追究的问题,有效防止了党员干部由破纪走向违法问题的发生。纪律建设在从严管党治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治标治本一体推进,党内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查办腐败案件为着力点,坚持零容忍、全覆盖、长震慑,保持惩治高压态势,坚决做到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以强有力的措施减存量、遏增量,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从我省今年的情况看,1至11月,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初核问题线索、立案件数、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所上升。而且今年以来,全省各县市区实现了立案全覆盖,近一半乡镇消除了零立案,特别是门源县原县长等多名党员干部主动向组织投案自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着力加强治本工作,针对案件暴露出的监督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大力推进以案促改,通过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推动行业整改,加强机制制度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靠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形成“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为了有效解决“不想腐”的思想根子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大了案件警示教育,利用查处的典型案例,通过发通报、制作电教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等方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着力提高党员干部讲规矩、守纪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敢、不能、不想“三不机制”的一体推进,有力促进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打造了一支让党放心、人民信赖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改革开放以来,纪检监察事业的不断发展是靠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干出来的,如果没有老一辈的辛勤工作、苦干实干,如果没有后来者的接续奋斗、锐意进取,是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把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越抓越严,标准越来越高,纪检监察队伍也在历练和锻造中充分彰显了忠诚干净担当。我感觉变化明显的有三点,政治素质和能力明显增强。按照政治机关的要求,几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把讲政治放在首位,持之以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忠实践行“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坚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注重从政治站位研究把握工作、分析研判问题、改进推动工作,着力提升监督的政治性、审查调查的政治性、巡纪律建设的政治性、机关文化的政治性,纪检监察队伍的政治意识、政治能力、政治标准进一步提高。作风得到了锤炼。按照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三转”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监督执纪问责,在作风建设、查办腐败案件、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等方面,坚持党性原则,敢于动真碰硬,勇于攻坚克难,协助各级党委解决了以往想解决但难以解决的问题,办成了以往想办却办不到的事,在净化党风政风中涵养了清风正气,作风得到明显提升。内部管理监督形成长效机制。专门成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部门,制定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管理监督,立规矩、严规范,防止“灯下黑”。几年来,中央纪委以上率下,推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刀刃向内、严查内鬼,坚决处理了一批典型案件,向全社会展示了纪检监察机关的高标准严要求和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严格内部监督管理,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和民主监督,已经成为锻造纪检监察铁军的有力保障,干部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以上是我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以来的切身感受。从亲身经历的深刻变化和发展来看,我内心深切体会到: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优秀的党,是英明伟大的党;习近平总书记不愧为党的核心,人民的福星。我们只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团结一心、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成为现实。(省纪委监委法规研究室 马应龙)
相关链接
  【“浓浓纪检情”征文】成为“纪检人”,是我无悔的选择
  【“浓浓纪检情”征文】牢记党恩 永葆初心 忠诚履职尽责
  西宁市精准施策纠“四风”——2018年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起,处理4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3人
  西宁市精准施策纠“四风”——2018年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起,处理4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