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媒体聚焦 >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中国纪检监察报:常牧告别游牧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0年6月22日
  
  “天下黄河贵德清。”日前,记者来到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一改往日对黄河一泻千里、泥沙浑浊的印象。这里的河水清澈平缓,两岸树木丛生,“高原小江南”的美称吸引了不少游客。

  这样一个具备较好旅游资源的地方,为何今年4月底才脱贫摘帽?摘帽后又如何巩固提高、防止返贫?贵德县常牧镇党委书记多科对记者说:“过去有句老话叫‘贵德脱贫看常牧’,那里能解答你的问题。”

  常牧镇是贵德全县唯一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乡镇。1.8万多群众生活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125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这里水浇地少、旱地多,草场少、禁牧面积大。2015年贵德县核定的5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有23个在常牧镇,该镇贫困人口占全县的43%。

  记者从贵德县城驱车出发,向远离黄河的东南方向行驶。沿途树木逐渐稀少,红色碎屑岩山体连成一片,饱经风雨冲刷。砂石路上尘土弥漫,不仅一路颠簸,还经常被放牧的羊群挡住去路。

  多科告诉记者,祖辈在这里生活的牧民们,一直延续着游牧生活,牛羊和草场曾是唯一的生活来源。但不科学放牧导致草场无法休养、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粗放式养殖又使牛羊出栏率低、病死率高,牧民的生计也就无法保障。即便在该镇有名的养殖村拉德村,2015年人均养殖收入也不过900元。

  “要想改变养殖方式,得先让大家尝到甜头、看到希望。”多科介绍,该镇通过引进专业合作社倡导标准化养殖,集中高效饲养经营,牛羊出栏率高了,肉的品质也提升了。

  记者在沿途的草场看到,合作社按照冬春、夏秋草场进行划区轮牧,使草场得以“休养生息”。多科说,“牧民们以草地、牛羊入股,还可以抽时间外出务工,又增加了一份收入。”

  “拿拉德村来说,牧民通过合作社养殖,2019年光收入就有110多万元,人均分红超过3300元,牧民终于开始告别游牧生活。”提起高效率、高收益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多科很兴奋。

  以养殖合作社为主的产业扶贫方式在青海很常见,如何因地制宜,稳定收入、防止返贫?贵德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杨晓东向记者展示的《贵德县2020年脱贫攻坚巩固提升重点工作督战实施方案》中,开展防贫返贫监测工作是重要内容,并明确对各类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管理、效益发挥开展监督检查。

  “带你去看看我们的特色产业。”在多科的提议下,记者来到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斜马浪村。路两旁的建筑低矮有序,村道干净整洁,家家户户的红色大门在丹霞地貌的映衬下十分亮眼。

  目的地位于村里的贵德金铃土豆营销专业合作社。近300平方米的厂房里,工人正忙着调试马铃薯加工设备。

  工人张青春向记者介绍道,“这台全自动马铃薯加工设备是去年添置的,如今我们厂可以实现马铃薯从那头进,粉条从这头出。”今年50岁的张青春,是斜马浪村的贫困户,招聘到厂里工作后每月有2800元的收入。“等到完全开工,还会有10多位工人到岗,我们都是出了家门就进工厂。”张青春笑着说。

  据了解,斜马浪村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好、产量高、口感佳,在海南州一带小有名气。为了将这个优势放大,扶贫部门在此规划马铃薯加工产业,每年能给村集体上交分红28600元,用这笔钱,村里计划增设5个公益性岗位。

  今年48岁的缐恕明,是这座厂房的承包人。对于厂子的效益,他一笔笔算得很清楚:“除了增加分红和提供就业,厂子还能带动村民种植马铃薯。”他边说边指着远处的一片田地介绍,那是今年集中连片种植的100亩马铃薯,秋后开挖后将按计划全部在村粉条厂加工成淀粉和粉条销售,“每亩可以净赚700元左右,明年的规模预计达到400亩”。

  “这个项目能按进度进行,与纪委监委的帮助密不可分。”缐恕明感慨道。

  原来,该项目在落实中一度进展缓慢,迟迟不能落地,州县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到该项目开展监督检查时发现,“场面一片凌乱,也没有负责人,项目进展十分滞后。”贵德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刘桔向记者回忆。

  村里的问题,最后倒查到了州里。根据调查结果,海南州纪委监委对推进扶贫产业不力的时任州扶贫开发局局长进行问责。2019年,县里又拨付50万元用于设备升级,县纪委监委全程跟进监督,督促该项目如期推进,这才有了现在崭新的全自动设备。

  看着眼前一排整装待用的设备,多科说:“斜马浪村有粉条厂,拉德村有畜牧业,卷木村、梅加村还有藏式家具合作社,产业扶贫这条路子,我们算是走对了。”(本报记者 薛鹏)
相关链接
  中国纪检监察报:高原平地抓民生
  中国纪检监察报:巡视点名后的翻身仗
  《中国纪检监察报》头版刊文:海拔4200米的新水井
  中国纪检监察报:青海强化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建设 补短板提升工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