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青海动态 >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青海常开长盛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年9月14日
  
  大美青海,美在蓝天白云、碧水青山,美在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更美在600万各族儿女心相通、情相连,手挽手、肩并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携手描绘新时代青海民族大团结的美丽画卷。“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抓,聚全省之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各族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

  高位推进,不断健全创建机制

  青海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最大的省,是全国民族工作大省。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战略部署,把创建工作作为全省战略任务来抓。2020年紧抓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机遇,争取国家层面支持,中央文件明确提出支持青海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成为青海“五个示范省建设”中唯一纳入中央文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2021年,省第十三届人大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打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典范。

  党的领导是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突出政治引领,建立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的领导体制,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纲要和意见,在全国开创了党委总揽创建的先例,形成党委主导、政府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党政军民齐抓共建的大创建格局。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调整成立省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书记、省长“双组长”制的工作领导机构,充实成员单位,确保创建工作始终高位推进。

  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进步专项考核机制,面向全社会表彰先进,面向全省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奖,凝聚全省上下共抓创建的人心力量;在全国率先实施创建工作第三方评估,把“裁判权”交给社会,探索形成创建工作绩效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出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先进单位动态管理办法(试行)》,树立“创建工作永远在路上”的正向导向;在全国首创资金奖励机制,强力支撑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一系列的首创机制,确保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行稳致远。

  抓牢主线,夯实创建思想基础

  7月27日,贵德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开馆,展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多角度展示了贵德县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密切交往、守望相助、相互依存、血浓于水的生动画卷。展馆将成为展示贵德改革发展成果的“窗口”、社会各界参观学习交流的“平台”、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阵地”,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助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奠定坚实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我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先行先试、探索实践、走在前列。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创建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出版《青海民族发展报告》蓝皮书,编印《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读本》,编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读本》,编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经典故事集》,大力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个地区的发展、一个社会的进步,既厚植于物质基础,也维系于精神文化。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充分挖掘丰富各民族文化内涵,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打造《松赞干布》《热贡神韵》等文化精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设计制作各民族共享的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形象LOGO标识,推动建设主题教育展馆,打造主题纪念碑、雕塑、宣传长廊,着力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坚定“五个认同”;成立青海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筹建专家智库,依托省社科院、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成立三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努力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讲好青海故事。

  守正创新,打好创建工作基础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重点在基层,主体是群众。

  为发挥基层和群众的创建主体作用,我省出台了《关于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八进”的实施方案》,建立测评指标体系和验收程序,定期进行达标验收,保证创建工作实处着力、不流形式。把民族团结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针对党员干部、农牧民、务工人员、学生、宗教界等不同群体开展“滴灌”教育。连续38年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创立特色宣讲队,编印300多万份民族团结宣传读本,民族团结高层讲坛、微视频微电影展播、民族团结进步歌曲传唱……丰富多样的活动载体,不断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上来。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小细胞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主阵地和落脚点。在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方面,推进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组建社区“民族之家”等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与此同时,我们坚持民族团结从青少年抓起,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通过编纂校本教材、创作校园歌曲,组织开展各族学生交流考察、手拉手行动,与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省市携手举办中小学夏(冬)令营等活动,推动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伴随孩子成长。

  过去,各民族大团结为青海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未来,全省各族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青海新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海大地常开长盛,硕果累累。
相关链接
  中秋节期间全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稳增长的主力军
  信长星吴晓军在青海湖调研时强调 高站位高标准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
  省政府召开党组会议 通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决定 吴晓军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