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青海动态 >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牢记总书记嘱托·“十四五”高开高走】
国家公园省,美丽中国的靓丽名片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22年1月12日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22年新年贺词。贺词中提及黄河长江“母亲河”、碧波荡漾的青海湖、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是生态青海的场景,更是青海践行“三个最大”要求,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丰硕结果。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乃至东南亚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青海在全国率先承担起先行先试任务,开启了中国建设国家公园的新纪元;2017年,青海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至此青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2019年6月,青海省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启动共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并于8月共同举办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即:国家公园示范省、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建设国家公园省,传递大美青海情,是时代赋予青海的神圣使命,也是党中央交给青海的重要政治任务,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建设国家公园示范中贡献着“青海智慧”“青海经验”,青海势在必行。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过去的一年,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讲话时指出: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位列中国首批,成为青海省第一个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我国第一个得到批复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这里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没有成熟的经验可照搬,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结合。

  回望走过的路,我们既欣喜又骄傲。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关系理顺,“九龙治水”局面被打破,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得到解决;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实践,确立了依法、绿色、全民、智慧、和谐、科学、开放、文化、质量建园理念;国家公园内生活的1.7万余名牧民群众端起生态“饭碗”,成为生态管护员——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次新展示,是青海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份新答卷,在青海生态保护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各项任务完成,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规划有序推进,青海正在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努力走在前端、打造高端,向世人展现“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的独特魅力。

  构建自然保护地新体系

  按照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主要目标,在全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保护好“三江之源”,守护好“中华水塔”,维护好“生态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建好国家公园示范省应有之义,更是青海为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青海在全国率先出台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确定了示范省建设8个方面42项具体行动;推动建立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省份协同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4.51万个。

  为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青海还率先探索自然保护地立法,起草了《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条例(草案)》;在园区设立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生态科普站、信息监测站,建立生态保护专业化队伍;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自然资源基础数据库和统计分析平台;建立了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责任在肩,使命在前,咬定青山不放松,2022年,青海将全面建成以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具有青海特色的绿色发展和管理、科研体系,充分彰显国家公园省的示范带动作用。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通过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探索,总结了经验、取得了成效,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新实践。

  经过多年努力,三江源地区生态保育成果显著。现在的三江源区湿地面积由3.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万平方公里,上世纪60年代消失的千湖竞流景观再现三江源头。雪豹、普氏原羚、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藏羚羊由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3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000多只,青海的生态环境在持续好转。

  针对野生动物与牧民之间的冲突,青海省探索野生动物保护模式,强化国家公园执法力度,建立了群防群治和社区协作保护野生动物机制,并建立了保护基金和野生动物损害赔偿制度。

  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率先尝试建立了家畜保险基金制度,牦牛缴纳的保险金共同纳入社会捐助和政府筹措资金,补偿基金的使用权归村委会所有,村委会下设3到5人的审核小组,专门负责对野生动物袭击事件取证、调查、验证,并发放补偿。

  三江源国家公园引导牧民群众规范开展特许生产经营,构建完整的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体系,根据《三江源国家公园产业化经营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在澜沧江源园区昂赛大峡谷开展生态体验项目特许经营试点,处理好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关系,处理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实现“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为国民福利的休憩机会”“鼓励公众参与,调动全民积极性,激发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目标。

  预计到2025年,青海将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自然保护地模式,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自然保护地体系典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先行区、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区、优秀生态文化传承区。

  从地广人稀的三江源,再到风景秀丽的祁连山,青海践行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脚步依旧铿锵有力,青海有信心,更有实力担当。
相关链接
  市场秩序平稳有序 社会治安稳定良好 门源县震区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党旗凝聚起“硬核”力量 ——门源“1·08”地震党员干部冲锋一线纪实
  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省委召开会议 通报2021年度省委常委班子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