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青海动态 >  > 新闻细览 【字体: 】【刷新】【返回】【关闭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青海】
奋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金名片”
来源:青海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27日
  开栏的话:一项项举措、一系列行动,正在筑就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平安青海正在以人民群众可见、可触、可感的方式逐步实现。《青海日报》开设《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青海》专栏,报道各地各部门开展平安建设的新举措、新经验和新成效,反映各地各部门为平安发展、社会和谐所作出的努力和付出,进一步提高平安青海建设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基础实,百姓安;一域治,天下安。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点,是推进省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承载。

  2019年12月,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正式展开,以全新的理念、思路、方法,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新路。2020年5月,青海省海东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日前,经省验收、中央复核,海东市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平安建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94.82分,连续9年实现稳步上升;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家事审判工作“海东经验”“雪亮工程”建设……这些看得见的平安、摸得着的幸福,是海东市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一个个奋斗的瞬间。

  完善“五大体制” 展现活力海东新气象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三年,一千多个日夜。

  良弓在手,贵在速发。海东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平安海东建设领导小组,建立“1+10+X”组织领导体系,制定全市创建试点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确定党建引领工程、法治保障工程、风险防控工程、治安防控工程、文明提升工程、平安创建工程、自治强基工程、智能治理工程、便民服务工程、特色培育工程等“十大工程”,构建起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四梁八柱”。同时,始终坚持把试点创建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

  “自从实行了网格化,有事就找网格员,当天事当天办,我们心里可满意了!”平安区沙沟回族乡沙沟村村民马艳高兴地说。沙沟乡积极推动“党建+基层治理”模式,发挥207名村中有威望、办事公正、有奉献精神的党员群众、志愿者、保洁员等代表组建网格员队伍的作用,通过网格化治理新模式,变“等群众反映问题”为“上门主动解决问题”,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网格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化解,切实提高了辖区群众的“幸福指数”。

  身着红马甲、佩戴党员徽章,打扫小区卫生、排查楼栋安全隐患、调解邻里纠纷、宣传电信反诈App,这些是平安区平安街道棉纺厂社区孙永兰等网格员们的日常,更是全街道489名网格员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该街道推进“街道党工委书记+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工作人员+楼栋长+党员志愿者”的五级网格服务模式,深入开展“网格点将,党员报到”行动,推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一子落而满盘活”,加强党的领导正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三年来,海东市坚持党对试点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上下贯通的组织领导体系、指挥调度体系、考核督导体系,坚持以党建带群建、促社建,建设以基层党组织为圆心、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基层群众工作机制,横向构建共治“同心圆”,纵向打造善治“指挥链”,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五大体制,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促进“五治融合” 打造善治海东新样板

  “真没想到镇上的矛盾调处中心办事效率这么高,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就赔偿到位了,真的谢谢你们。”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马某收到民事赔偿款后,感激不已。

  家有烦心事,邻里小摩擦,请“调解员”来评评理;遇到解决不了的矛盾,村里就能找到“明白人”理清事儿;涉企买卖碰到问题在家门口就可以“面对面”地反映诉求……群科镇立足本地治理实际,积极探索“一站式”调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综合机制,健全完善多元化解纠纷工作模式,确保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就地化解到位。

  “感谢司法所为我们农民工要回了辛苦钱!”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满坪镇大庄村等十余名村民握着满坪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道。日前,满坪镇司法所按照矛盾纠纷化解联调对接机制,对接民和县检察院第二监察部、民和县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开展联合调解,成功为16名农民工拿到了拖欠的5.7万余元劳务工资。

  无论是在城市街巷,还是在农村牧区,统筹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先导、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都在为“善治海东”的生动画卷增光添彩。

  如何更好发挥“神经末梢”作用?海东市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充实社会面防控力量,常态化开展群防群治、联勤巡逻、治安卡点盘查等,派出所警力达到县级公安机关总警力、社区民警派出警力比例均达到40%以上,群防群治队伍1.1万余人,村警队伍1600余人,实现乡村全覆盖。

  “反馈社会治理建议或意见”“网上办理政务服务”“随手拍、随时报,鼓励群众及时反映自身诉求”……点击“海东社会治理”App,市民可实现“零距离,不出户”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

  像这样以“智”为本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在海东市已遍地开花。三年来,海东市全面推进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以智慧政法一体化平台为核心,建成集事件处理、社会治理、公众服务为一体“网上综治中心”,推动社情民意在网上了解、矛盾纠纷在网上解决。紧抓“雪亮工程”,重点公共区域视频覆盖率达到100%,实现社会治理数据大融合。

  彰显“海东特色” 奏响平安建设新乐章

  前不久,在湖北省武汉市拉面经济服务办事处,一场特殊的夜间法律培训正在进行,气氛异常活跃。原来这是针对“拉面人”白天忙于经营拉面馆的实际情况,法官特意选择在拉面馆打烊后,向拉面人普及婚姻家庭、子女抚养、民间借贷等基础法律常识。

  “没想到案件能在我们身边开庭审理,这样的网络巡回审理,真正把法庭搬到了拉面人身边,既方便我们参加诉讼,也减轻了诉讼负担。”2022年7月15日,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群科法庭正式挂牌成立全国首家“拉面巡回法庭”。“拉面巡回法庭”实现法官多跑腿、群众少跑腿,全力以赴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打通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青海拉面”是海东市四张金名片之一,如何破解跨域矛盾纠纷服务18万拉面人?

  海东市构建起了“三步走”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通过开展“政策法规进店”活动,利用互联网、微信群、驻外办事处联系平台,将调解工作和法律援助与法治宣传相结合,广泛宣传外出务工法律知识;定期组织律师、调解员和劳动监察员等力量,深入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地,对矛盾纠纷进行排查统计、梳理分析和研判化解;加强调解组织与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地法院、司法行政、劳动监察及相关部门和企事业的协作配合,利用当地部门单位地域工作优势,及时解决涉及拉面人的矛盾纠纷。目前,共设立119个拉面经济服务办事处,为全国各地的拉面人提供服务,及时解决拉面人的矛盾纠纷。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结合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村人口多、乡镇分散、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等实际,互助法院家事审判团队积极开展家事案件巡回审判,有效、便捷化解纠纷,将家事纠纷尽力化解在田间地头、老百姓的家门口。同时,通过“幸福家庭课堂”,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婚姻家庭观念,扩大和延伸了家事审判工作的社会辐射功能。

  今年中秋国庆节假期期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村两级干部为全镇14对新人做了“证婚人”。在三立方村婚事现场,镇干部、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和东家面对面围坐在炕桌边,“这是双方的结婚证,彩礼十万元,金子首饰、‘打发啦钱’都包含在这十万块钱里,政府怎么要求我们就怎么来,请大家监督。”东家韩艾草先生郑重地向大家承诺。

  三年来,海东市制定出台了《绿色宜居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特别是出台《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发挥群众自我管理主体作用、法规制度规范约束作用、道德榜样示范引导作用,激活市域社会治理“一池春水”。

  同时,加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场所全覆盖,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共选拔培养“法律明白人”2733人,创建国家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56个,打造法治文化宣传教育阵地75个,法治社会建设基层基础不断夯实。

  市域社会治理立足的是“市域”、聚焦的是“社会”、维护的是“全局”。海东市深化拓展“枫桥经验”,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组建人民调解组织1859个、人民调解员6229人,建立7个律师调解室、7个涉诉信访律师接谈室、10个个人调解工作室,县级“一站式”矛调中心建设全覆盖。三年来,共调解矛盾纠纷14924起,调处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成为全省唯一、全国少有的信访工作“三无”县区全覆盖的市州。

  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伴随着平安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居家更安心、出行更放心、生活更舒心。“平安海东”这张靓丽名片,已成为推动海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基石。
相关链接
  青海省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召开 奏响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时代乐章 陈刚讲话 吴晓军出席
  青海省党政代表团赴四川考察 两地签署合作协议 王晓晖陈刚讲话  黄强吴晓军签约
  【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实干坚守心中热爱
  陈刚吴晓军在西宁会见中信集团董事长朱鹤新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