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切实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湟源县委坚决扛牢政治责任,科学谋划推进、精心组织落实,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通过巡乡带村、直接巡村、县区交叉巡察及巡察“回头看”等形式全面完成全县9个乡(镇)154个村(社区)的巡察全覆盖任务,累计发现问题共830余条、移交问题线索5条,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8件,有效激活了党内监督“神经末梢”,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高站位谋划部署,工作推动有力有序。湟源县委始终把对村(社区)巡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与其他党组织巡察一体部署、合力推进、同步落实。县委常委会、县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党中央、省市委关于对村(社区)巡察工作的会议文件精神,并制定印发贯彻措施。按时间节点听取并审议村(社区)巡察工作方案、巡察综合情况报告、整改落实情况报告及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个人评价报告等。县委书记就对村(社区)巡察作出批示要求5次,围绕县林(草)长制、县旅游旺季服务保障等重点工作“点题式”安排专项巡察3次,推动巡察工作向深拓展、向专发力、向下延伸。
分类别精准施策,政治监督走深走实。通过“各乡(镇)自评+相关单位参评+巡察办统筹+县委审定”四个步骤综合研判,对全县154个村(社区)按照重点关注、需要关注、发展平稳进行了科学分类,对重点关注的20个村(社区)采取“直接巡”,对需要关注和发展平稳的121个村(社区)采取“巡乡带村”,对未巡深巡透的13个村(社区)采取巡察“回头看”,做到有形覆盖与有效监督相统一。同时,细化对村(社区)巡察监督内容,建立“共性+个性”问题清单,梳理共性问题清单8个方面40条,个性问题清单3个方面26条,有效提升巡察质效。
全链条跟踪问效,巡察整改见实见效。制定印发《湟源县进一步规范巡察整改工作的十条措施》,从县级层面层层落实整改责任,县委督促各乡(镇)党委切实担负起村(社区)巡察整改主体责任,“手把手”指导村(社区)整改工作,全过程跟进整改工作。村(社区)党支部明确整改措施、责任领导、整改时限,建立整改台账,及时向乡(镇)党委汇报整改落实情况。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巡察办加强日常监督检查,通过会商、评估、约谈等方式督促反馈问题真改实改,在全县形成自上而下传导压力、自下而上反馈情况,构建一个责任清晰、传导有力、落实到位、监督有效的闭环管理体系。
聚合力整体联动,监督成果互融互促。从全县范围内抽调熟悉党建、财务、工程项目、农业农村等工作的专业人员,以“巡察机构专职人员+职能部门专业人员+乡(镇)干部”模式配齐配强巡察力量,夯实对村(社区)巡察力量。建立健全与纪委、审计、财政等部门贯通协作机制,深入实践“巡纪联动”“巡审联动”“巡财联动”等模式,通过信息共享、力量互助、手段互补,实现对村(社区)问题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精准研判,变“单兵作战”为“集体会战”。
倾全力为民服务,群众福祉可感可及。县委巡察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推动边巡边改、立行立改,将巡察“问题清单”快速转化为基层治理“成效清单”,推动解决日月山、本炕、莫多吉等12个村2487亩青蒜苗种植地灌溉、东峡乡兰占巴村河道安全治理、寺寨乡易地搬迁4个村237户不动产证办理等28件民生实事,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同时,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混乱、村民享受城乡医保惠民政策难等问题,向相关部门发送巡察建议书6份,推动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走向规范化,全县114家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医保定点管理,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延伸拓展。 |